新加坡学生青睐中国通识课程 英文修读或超华文——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新加坡学生青睐中国通识课程 英文修读或超华文
2009年08月14日 11:3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8月14日电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教育部在2007年正式推出以华文或英文为教学媒介的中国通识课程。至今,数据显示每年平均有250名新生选择修读H1/H2华文中国通识课程,以英文修读H1/H2中国通识课程的平均新生人数则高达600人。

  新加坡英华初级学院的连金·塞尔比是修读该校英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之一。在进入初院就读之前,她并不十分留意中国时事,选择这门陌生的课程纯粹因为好奇。

  如今,经过近两年的学习,连金不仅对中国发展的课题兴趣盎然,她还希望在完成学业后,能够到新加坡的公共部门服务,从事和中国事务相关的工作。

  新加坡教育制度一向紧密配合政府务实的发展策略,官方几年前就力推“双文化”教育,而该国教育部也以栽培拥有“双文化”视野者为中国通识课程的确立目标。不过,其实有许多学生和连金一样,在选修中国通识的时候,并不“功利”,他们在没有预设目标的情况下接触当代中国,反而让他们对中国产生意想不到的浓厚兴趣。

  18岁的连金是混血儿,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新加坡华人。她自幼在新加坡上学,去年从美以美女中升上初级学院时发现英华首次开办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听了老师的介绍后,她觉得课程内容相当有趣,决定选修这门课。

  当时,她的同学都对她的选择感到费解。

  连金说:“一些同学笑我说,为什么要选修这门课,对我的未来完全没有帮助。我当时不以为然,因为我纯粹是想学习一门新的知识。现在,我很庆幸自己的这个决定,因为我非常喜欢这个课程。它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深入了解中国这个复杂又多面的国家。”

  中国通识的课程内容围绕四个主题:“社会与文化”、“统治与权力”、“发展与挑战”和“中国与世界”。课程没有正式的一套教材,所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得时常翻阅报纸、时事和学术期刊,还有广泛阅读书籍。就因为没有“一加一等于二”的固定标准答案,学生必须通过积极讨论和客观分析来应付问题,而这对他们来说,也是这个中国通识课程的魅力所在。

  新加坡本地新晋爵士歌手向洋也是英华初级学院的学生,他和连金是同学。记者访问他时,开玩笑地问他是否因为想打进中国市场,所以选修这门课。

  他很认真地回答说:“如果平时只单纯通过报章和电视了解中国,只能有肤浅和表面的认识。自从修读这项课程以后,我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各方对中国的评价,自己也更成熟了。”

  “中国通识”课会更热

  “中国通识”以中、英语为教学媒介,是为了丰富新加坡双文化精英的类型。另一方面,有人曾提出中国通识设计可能着重于了解中国,可能忽略了西方元素。

  今年获颁外交部海外奖学金并将到北京大学修读国际关系学的林怡君(19岁)是淡马锡初级学院的毕业生。她中学念的是德明政府中学,是语文特选班学生。她自认华文能力不弱,却选择以英文修读中国通识课程。

  林怡君说:“我并不觉得修读中国通识会让我们失去分析中国课题客观性,或导致我们偏袒中国。新加坡教育制度教导我们必须以开放的思维看待问题,而我们的环境原本就非常西化,中国通识和其他双文化课程较着重于中国内容,其实是很好的平衡。”

  目前在英华初院修读英文中国通识的陈柏仁(17岁)则觉得,各界舆论都明确地预示中国将在21世纪中,成为非常重要的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会远远把欧美抛在后头,因此他觉得中国通识课程把内容集中在中国的发展是理所当然的。

  随着新加坡公共服务委员会今年推出PSC中国奖学金计划,还有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近日宣布的“海外发展计划”,淡初中文中国通识负责老师陈可扬(29岁)认为,大环境的利好因素应该会让这项课程更受瞩目,甚至是更受欢迎。    

  以淡初的情况为例,课程2007年开办时,首批修读华文中国通识课程的学生是20人,英文课程的人数则是20多人。今年,淡初两个年级的双语中国通识课程总共有超过150多人选修,增幅显著。另外,该校也有许多外籍学生修读英文中国通识课程,包括来自韩国和越南的学生。

  陈可扬认为,新加坡教育部在推广中国通识课程方面下了许多功夫,给予教师充分的帮助。如果中国通识接下来要扩大,比较棘手的是师资的问题。这是因为中国通识课程的教师,必须受过一定的历史训练,而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教导文科经验的教师并不多。

  根据该国教育部提供的资料,目前新加坡有14所学校提供英文中国通识课程,10所学校提供华文中国通识课程。其中华侨中学、裕廊初级学院、立化中学、淡滨尼初级学院、淡初、维多利亚初级学院和义顺初级学院两种版本的中国通识课程都有学生修读。(陈能端)

编辑:董方】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