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华文,想说爱你不容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新加坡联合早报:华文,想说爱你不容易
2009年10月09日 10: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0月9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文章,作者是新加坡中学的一名华文教师,文章说,学生对华文学习的热情难以提起,华文水平越来越低,并非完全归咎于英文为主导语言这一大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写一样的题目,每个人都“背”一样的过渡句,每个人都写一样的内容”这样的华文,让华文学习成为一种模式,而诸多的“一样”也让学生对华文只是在于应付考试。

  文章摘录如下:

  大家总在慨叹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华文,把学生不喜欢华文归咎于大环境的影响——英文才是第一语言,华文已沦为第二语言(甚至是第三第四语言);或是华文不被重视——因为大学入学考试母语科已不是计分科目;又或是华文老师教的不够生动,华文课很沉闷……事实果真如此吗?

  我们学校很重视华文,在五月会考前有三四天密集式学习,每天只上华文课。在上了一整天的华文课后,感觉大家有点累,我便播放了周杰伦的《东风破》给学生们听。于是,便从《东风破》聊到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我把整首词抄在白板上,跟他们讲李清照写这首词时的心情。接着,我又聊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看看如何只用18个名词就组成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学生们很感兴趣,好多学生还把这一词一曲抄了下来。这些是中四高级华文的学生。

  这种机会,过了那一天,基本上就没有了。我还是要继续给学生讲怎样写报章读后感,怎样使用过渡句,怎样写不同类型的私函、公函,怎样才能从考试中得到高分……那天我跟学生们说,我很“同情”他们,因为他们所学的华文“不好玩”,要写八股文式的报章读后感,毕业班要做无数的模拟试卷。而真正的中华文化、历史文学他们都很少学到——不是不想学,而是没机会学,因为考试不会考这一类的题目。这样的华文,要教学生如何喜欢呢?

  很多学生拿到“优”

  我们可以看到每年的O水准华文考试成绩斐然,很多学生拿到“优”。而事实上,学生们的华文真有那么“优”吗?得到“优”的成绩很多时候只能证明这个学生很用功,未必可以证明这个学生华文很好——他可能知道怎么写报章读后感,怎么写原因影响后果和解决方法,会运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知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明白“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可是一旦离开了报章读后感的“环境”,这些名言警句俗语谚语,他们大概都不知道该怎么正确地运用了。这样的华文,要教学生如何喜欢呢?

  就拿去年年底的O水准考题来说吧。公函的题目是要学生以学长团团长的身份给校长写一封信,建议学校增加一些对学生有益的设施。严格来说,是“公对公”的格式,学生的身份是学长团团长,对方是校长。问题来了——如果是“公对公”格式,那么“作答者”地址和“对方”的地址应该是一样的(因为是同一个学校)。这个,不知道有哪个学校“事先”教学生“作答者”地址和“对方”的地址可以是一样?背不同类型的公函格式已经够让学生头痛了,还要记住一些“突发状况”!这样的华文,要教学生如何喜欢呢?

  我们可以在课堂上玩很多游戏,可以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尽量让学生觉得华文“很有趣”,可是我们怎么可能改变这样的事实——考试需要的是分数,不是“有趣”呀!说真的,与其花费很多时间去教学生记也记不住的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可能最后学生写作时还是会离题),还不如就教他们“速成”的报章读后感。只要学生掌握了写作的格式,学习如何过渡,知道怎样安排段落,保证不会离题,保证不会“言而无物”,保证“背”了就可以拿不错的分数,那又何乐而不为呢?每个人都写一样的题目,每个人都“背”一样的过渡句,每个人都写一样的内容,这样的华文,要教学生如何喜欢呢?

  唉,华文,教我如何喜欢你?(曾丹林,作者是中学教师)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