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文热呼唤“留根工程” 华教发展方兴未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海外中文热呼唤“留根工程” 华教发展方兴未艾(2)
2010年01月21日 20:42 来源:人民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参加寻根之旅浙江夏令营的“侨二代”在学习制陶。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侨二代”凸显华文教育软肋

  来自英国的尹衍博只有12岁,却在首届海外华裔青少年中华文化知识竞赛总决赛中拿到“最佳人气奖”。在台上,尹衍博台风稳健,机灵活泼;在台下,他最喜欢问的就是,“你觉得我的中文怎么样?还可以吧?”

  相对而言,尹衍博在同龄的华裔青少年当中,已经算中文讲得不错的。更常见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移民海外的华侨、华人的第二代、第三代已经不大会甚至完全不懂中文。

  “华文教育发展势头迅猛,但华文教育还是要面对三大瓶颈,即资金、师资和教材。”一位华文教育基地的专家说,“日趋增长的教育需求与依然薄弱的师资力量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正是在此背景下,华文教育专业应运而生。”

  除了这三大瓶颈,不同地区的华文教育均有各自的“难题”。

  泰国国光学校的马国新感叹:“华文教育受社会文化环境的限制,几乎完全没有语言环境。”加上地区之间巨大的文化差异,主流的社会文化会对孩子产生巨大的影响。

  “华文的发音、字形等等规范,也亟待统一。”世界华文教育学会秘书长董鹏程呼吁,“两岸应合作召开全球华文教育研讨会,并建立一个完整的华文教学资源供应平台。”尹衍博的床头有一本《西游记》,这是他目前最爱看的书,但他的朋友们最爱看的却是《哈利·波特》。“《西游记》好看,不过我读起来要慢一些。要是我的朋友都知道孙悟空,我肯定学中文更来劲。”

  “手拉手”能否带来“内外香”

  “菲律宾的华文学校有百余家,但从幼儿园到研究院一应俱全的,恐怕只有中正学院了。”菲律宾中正学院的院长顾问王建国不无自豪地说。

  与很多华文学校不同的是,中正学院并没有师资匮乏这样头痛的难题,“中国政府派来的志愿者只是一个补充,根本还在于我们培养自己的教师队伍。”王建国说。

  2004年,中正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合办“2+2华文师范教育系”:中正学院的学生先在教育系学习两年,然后再到福建师范大学读两年。中正学院提供全部的学杂费,每月还给每个学员提供5000菲币的生活费。现在,中正学院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能为自己的学校服务,还能到其他华文学校工作。

  来自美国亚利桑那现代中文学校的俞志毅则对 “高尔夫外交”颇有心得,“通过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集合华侨华人的力量,为华校办学提供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才能打开局面。”在他看来,广大华社和华教组织的作用仍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靠”、“要”都不是办法,“关键还在华校发挥主动性,调动华人社会参与华文教育的积极性。”

  为了解决好师资这个问题,近年来,国务院侨办也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每年国侨办都有针对性地举办数十期不同专题的教师研修班,邀请2000名左右的海外华文教师来华进行短期培训。此外,每年还组织近20个专家团,出国开展“送教上门”的巡回式培训活动。

  “支持和帮助华侨华人朋友发展华文教育,是国务院侨办义不容辞的责任。”国侨办副主任赵阳说,“但新时期推动华文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仅靠中国政府部门的投入和支持,显然是杯水车薪。”因此他呼吁,华人社会要团结一致,“手拉手”创造美好明天。

  目前,华文教育中“手拉手”的机会越来越多。外派教师、开展华裔青少年夏令营、建立华文教育基地……无论是海内外、海峡两岸,还是校际之间,华社之间,都有了更多的互动与交流。

  “现在外国人学中文尤其热,国内教育反而是外语更吃香,希望‘手拉手’能带来内外开花内外香。”王建国说。(杜榕)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