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不对路 “温饱型”教材难解汉语热需求——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对外”不对路 “温饱型”教材难解汉语热需求
2010年02月08日 13:42 来源:文汇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前不久刚从中国驻埃及大使馆教育处离任的北京大学阿拉伯语系教授林丰民,亲眼目睹了埃及的汉语热:“一个班有80来个学生,没有教室就在车库里上课,劲头很大;当地汉语班每逢招生总是门庭若市,有人怕报不上名,在推挤中甚至打了起来……”不过林教授也在担心,可拿来做教材的汉语读本太少了。

  “国内机构给我们送来很多图书,教材也不少,但真正用得上的不多。”现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孔子学院任中方院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德语系教授赖志金,有同样的苦恼。

  据统计,通过各种中外合作方式,目前全球已有282所孔子学院,分布在88个国家和地区;而全世界学习汉语的老外,眼下已达4000万之众;2008年网络孔子学院上线,吸引了149个国家1000余万人次的“学生”……在汉语热日渐升温之时,教材成了越来越明显的“瓶颈”。

  自称“对外”却不对路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编写出版的“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材已不下数百种,种类也正不断丰富,但自以为的“针对”,其实不对路。

  最主要的不对路,就是不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编教材;尽管编写者想来也是努力“换位思考”过的,但因为对外国学生所知甚少,“换位”并不到位。举个小例子,国外出的汉语教材每教生词,不仅解释词义,对组成这个词的每个字也都注释,比如“商店”,除了说明词的意思,还解释“商”、“店”两个字的单独意义。这么做,更能帮助外国学生识字、组词,领会汉语特点,也给学习增加一些趣味。这是国外汉语老师从教学经验中提炼出来的技巧。国内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者不明此道,所以教生词只是“就词论词”。

  不少国内教科书中编的对话,一问一答,怎么看都不像是自然正常的交谈,因为它们纯粹是让学生练习语法的。“说话如此生硬、枯燥,语境如此不自然甚至虚假,学起来怎会有劲!要知道,不少外国人学汉语是凭着兴趣来的,这么练,能坚持多久?”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的老师告诉记者,过去很长一个时期,对外汉语教学的对象主要是来国内高校求学的留学生,他们的情况和如今这许多学汉语的外国人有很大不同,留学生教材虽然也算“对外”,但这个“对外”与眼下的“对外”要求差别很大,不能按老套路编新教材,或者只是修修改改。

  不夸张地说,如今许多对外汉语教材只比没教材强,仅解决了教学的“温饱问题”。

  “中外合编”是个办法

  在英国高校中,颇受教学双方好评的汉语教材是《汉语交际》;在美国的大学里,使用广泛的是《中文听说读写》。它们并非“中国制造”,而都出自当地老师之手,其中也有华裔专家——《汉语交际》由英国利兹大学东亚系中文教师合编,《中文听说读写》的编写组由美国多所大学的中文教师组成。

  “如今的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只是教留学生学中文,而是要在国际上推广中国的语言和文化,这对教材提出了新要求。”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罗青松对记者说,现在国外的汉语学习人群在迅速扩大,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多数学习者不是为了搞学术研究,而出于工作需要或职业规划把汉语作为实用语言技能,甚至只为兴趣,想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中小学生、上班族、家庭主妇……这些在母语环境中学习汉语的‘老外’,和每天身处汉语环境、一周要上10多节汉语课的留学生相比,学习模式应该完全不同,教材也应该分别量身定制。”

  《快乐汉语》、《跟我学汉语》、《加油》……这几年,国内也陆续出了一些让人耳目一新的对外汉语教材。曾参与《快乐汉语》编写的罗青松介绍,这套教材从课堂教学调研、试用到修订,均由国家汉办与英国文化委员会组织的专家和老师协同合作。编写组仔细研究了英国普通中等教育证书标准,广泛浏览了同一体系下其他外语语种的课本,才最终确定自己的内容和形式。“这就使教材‘英国化’了,果然得到了英国师生的认可。”

  除了针对英语国家,如何以同样办法加快开发适用于其他语种国家的汉语教材?除了针对中小学生,如何尽快开发适用于其他人群的课本?如何研制出多媒体辅助教材和课件等等,使教材成套化、教学手段多样化?急人的事情真是一大堆。(王乐)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