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C产业调查:网店假冒商品比例高达七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C2C产业调查:网店假冒商品比例高达七成
2009年02月10日 14:03 来源:人民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一路飙升的国内C2C产业,正在遭遇来自法律层面的新风险:从新春伊始,有关部门掀起的网上打假活动,不仅引发了业界的争论,也给表面风光无限的电子商务网站们蒙上了一层阴影。

  数日前,北京市工商局海淀分局和紫竹院分所联合行动,查处一销售假冒十多种奢侈品牌商品的淘宝网卖家,因涉案数额巨大,该店店主已被移交公安机关调查。

  无独有偶,不久之前,同样在网上销售假冒耐克、阿迪达斯、尤尼克斯运动商品的4名青年,也被北京市西城法院以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罪判处数年不等的刑事处罚。

  早在去年,北京市工商局就将出台网上执照、打击网上售假列为2009年重点工作之一。业内人士认为,上述两例案件无不表明:北京市打击网上打假有可能成为网络监管“动真格”的信号。

  曝光:网店售假比例曾经高达七成

  尽管C2C网站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假货问题依然是困扰目前C2C产业的一大毒瘤。

  2月9日,有知情人士向腾讯科技透露,在过去两年,假货交易一度占据C2C网站总交易量的七成左右,是C2C网站成长的主要推动力。即使在近期,随着打假力度的升温,国内某些C2C网站的假货比例也依然超过三分之一,“而且,其中还不包括山寨机等争议品种。”

  因此,尽管网上售假现象泛滥成灾,但国内C2C网站均采取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纵容态度。

  另据北京商报报道,“知假卖假”已经成为网店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某知名C2C网站上,随处可见标注正品字样的“80元阿迪达斯鞋”、“25元欧莱雅乳液”等商品,其中有不少商家对“假货”二字难以启齿,但都不否认“高仿商品”。

  消费者也早已习惯网上售假的现象,甚至有些人认准去到网上买假货。“同样一款NIKE的篮球鞋,商店卖1250元,而网上只要185元,”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我当然知道是假的,200元不到的价钱也买不到真的。”

  品牌厂商:受经济影响加大打假力度

  在上述打假事件背后,除了工商、公安等政府部门外,C2C网店首当其冲受到了来自品牌厂商的巨大压力。

  据北京紫竹院工商所有关人士透露,北京查处网上售假事件,主要是因为品牌厂商收集了可靠证据,并向工商等部门进行了大量举报。根据这些举报,工商等部门再对涉案窝点进行查处。

  “商标权是私权范畴,工商部门行使的是公权。没有企业的举报,工商部门一般不会主动介入盗版案件中的。”该人士介绍说。

  北京查处的上述两例网店售假案件中,涉案人长期在网上销售包括LV、GUCCI、登喜路、香奈儿等近欧洲奢侈品牌,以及耐克、阿迪达斯、尤尼克斯等美国运动商品。这些受盗版的品牌公司或者其代理公司大多进行了举报和证据收集。

  瑞士钟表行业也在加大打击网店售假的力度。2月初,haute horlogerie基金会(fh)和瑞士手表产业联邦 (fhs)举办的打击盗版运动在全球高级钟表沙龙展开。他们已经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掀起了打击盗版的运动。fhs有关人士强调说,假货正通过多条分配渠道迅速扩大,尤其是互联网。

  据知情人士分析,受国际经济危机影响,国外众多奢侈品牌集体遭遇寒冬。不过,中国经济依旧强劲的势头,让这些品牌厂商看到了希望。为了进一步深入中国市场,上述国外大品牌因此均加大了对国内网店假货的举报力度。

  “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因为C2C网店销售额增长迅速。这使所有品牌企业都不得不重视。”上述人士称。

  网店表态:将配合政府打假

  针对网店售假事件,淘宝网公关部相关负责人卢先生对腾讯科技称,他们对其网上商品有严格的监管程序。他们会对商品进行机查,并安排专人进行人工检查 。一旦接到消费者举报,他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调查。

  卢先生表示:淘宝网目前有三大措施打击假货。首先是机器排查,淘宝网建立了标准产品价格库。如果某些商品价格波动异常,假货可能性很大,机器会将此商品自动下架。另外,对于不能通过机器排查的非标准商品,淘宝网还设有专门的人工排查部门,做到24小时巡查,随时下架问题商品。

  百度有啊公关部马小姐透露,百度有啊会坚决打击假货,保障消费者利益。目前百度有啊已经拥有一个专业的反欺诈团队,专门处理假货现象。

  易趣网有关人士也表示,对于假货现象,易趣网同样非常重视。目前,易趣已经就假货问题展开调查和研讨,争取在技术和交易环节等各个方面减少假货的生存空间。(文/乐山)

【编辑:段红彪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