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2010年我国软件业收入将超1万亿元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工信部:2010年我国软件业收入将超1万亿元
2009年06月23日 09:50 来源:中国证券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近期软件板块再度走强,多数分析人士认为,这与政策面或将继续放宽有关。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司长赵小凡表示,近期在基础软件和重点应用软件方面,会有一系列利好政策出来。

  收入要过万亿大关

  赵小凡表示,工信部软件服务业司提出“十一五规划”目标是到2010年我国软件产业的收入将超过一万亿元,这一目标将在明年年底前顺利完成。如果达到这一水平,则2010年软件行业在GDP中的比例将达到2%。

  工信部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软件服务业收入7573亿元,是2000年的12.7倍,软件出口142亿美元,是2000年的35倍。全行业从业人数超180万人,销售收入过亿元的软件企业达到了984家。

  5月底,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司长肖华曾公开表示,新“18号文(即《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已拟出征求意见稿,正式出台指日可待。不过,中国软件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冲在软交会期间透露,新的“18号文”并没有出来,也没有看到一个像样的完整的思路清晰的文件。他表示,希望新推出的“18号文”能适应产业的不断发展变化,强调逐步拓展对新型服务产业的优惠政策。

  首批专项基金将投放

  据陈冲透露,备受关注的“核高基”项目第一批30、40亿资金即将投放,这将是整个“核高基”项目的第一期,之后还会陆续有相关措施出台。“‘核高基’不应等讨论完善后再推出,而应和现有应用结合起来,立刻上马。”陈冲表示。

  “核高基”(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重大专项资金中用于软件采购的规模将达到25亿元。陈冲表示,对于那些有望中标的软件企业来讲,一要加强融合意识,二要站在产业和国家的高度来考虑,不能各自为政。

  业内人士认为,除了基础软件,面向各行业的应用型软件也将迎来刺激性政策。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制造产业规模巨大,但是信息化渗透率与建设层次都很低,与制造行业的结合,将是IT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表示,近期要采取五项措施促进软件产业进一步发展,其中之一就是支持钢铁、汽车、纺织、石化等重点行业将内设的优势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机构剥离,组建专业化的软件服务企业。这将进一步提高国内企业的发包数量和规模,提高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水平,既有利于相关行业改造升级,又有利于行业应用软件企业获得充足的订单。

  陈冲认为,两化融合将意味着增加内包市场。“我国软件业90%以上是国内市场,10%是国外市场。软件产业本身的增长,就意味着对其他行业的拉动。”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企业和机构的发包数量减少,在这一趋势下,国内相关部门有望出台规定,提高信息化改造比例,增加国内软件采购的数量。

  促进软件贸易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在软交会透露,2008年中国软件(不包括嵌入式软件)出口协议金额达到33.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80.2%,承接包括ITO和BPO在内的服务外包协议金额为38.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6倍。

  他表示,近期商务部还将深化一系列有利于软件出口和外包的政策,例如将进一步完善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外包的政策指导体系。从2006年开始,商务部等四部委联合启动每年一次的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认定工作,为推动骨干和重点软件企业加快发展、提高国际竞争力提供了政策支持,2008年四部委共认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企业186家,其中出口外向型企业47家,年出口金额均在300万美元以上。近期商务部还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密切协作、配合,整合政策资源,优化政策环境,共同研究制定有关促进政策。此外,商务部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不断提升服务外包水平。2009年1月,国家正式确定北京、天津、上海、大连等20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并在税收、融资、人才培养、出口环境等方面确定了全面的鼓励政策,明确商务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指导和服务,把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作为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途径。

  他透露,截至2008年底,商务部共认定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广州、南京、深圳、西安、杭州、成都、济南等11个软件出口创新基地,初步形成了国家软件出口战略规划布局。今后,商务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对基地的政策支持体系。数据显示,2008年,这11个基地的软件出口协议金额超过了25.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77%,有效地发挥了国家级软件出口主体的示范作用。

  09年单月或累计软件行业规模增速都较08年有较大幅度下滑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