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LV笔记本埋葬上网本? 超长待机成最大卖点——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CULV笔记本埋葬上网本? 超长待机成最大卖点
2009年11月24日 09:5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PC市场的风向变化总是格外的快,2008年上网本火爆,2009年则轮到了CULV(超低电压处理器)风行。经过了上半年的技术准备和市场试探,从三季度开始,采用CULV处理器的超轻薄笔记本全线出击,宏基在国内市场率先出招,并取得良好市场反响。进入四季度,联想、惠普、戴尔也全面跟进,上周,在上网本市场大获全胜的华硕更是宣布推出第二代的CULV产品,连观望已久的东芝笔记本也推出了CULV产品。至此,一线品牌已经全部加入战团,CULV产品线日渐丰富,价格拼杀逐渐升级,同时配置也日渐个性化、特色化,正在形成一场新的风暴。

  超长待机成为最大噱头

  在第一批的CULV产品中,宏基表现最为抢眼,其Timeline全系列产品实现了2公斤以下的体重,号称实现了8小时的理论待机时长,一时间成为市场中关注的热点。然而好景不长,初期产品的一些质量问题使得宏基在国内宣布召回了一批3810T系列的产品,市场美誉度受到了一定影响。乘此空档期,其他品牌在积极跟进CULV超轻薄笔记本产品的同时,还进一步提升待机时长,引领出了CULV市场的待机时长比拼热潮。

  上周,华硕在广州正式发布了其第二代CULV轻薄本的多款新品,包括15.6寸的UL50,14寸的UL80,13寸的UL30以及更小更轻便的12寸UL20。通过技术改进,华硕一举将CULV超轻薄本本的待机时长提升到了12小时的水平,比此前市场的平均标准提升了50%以上,成为了业界的新标杆。对此,华硕电脑中国业务总部笔记本总监赖裕文表示,在经历了上网本掀起的笔记本轻薄化风潮后,消费者对轻薄的诉求越来越理性,在要求笔记本轻薄的同时还要求不能降低应用的性能。为此,华硕在新产品上全部采用双核处理器,同时还推出专门的酷频33技术,让笔记本性能最高可提升33%。在这样的情况下,华硕第二代超轻薄笔记本仍然能够实现12小时的待机时长,并且维持超轻薄的体型,“绝对是业界领先水平”。

  和华硕一样,近期发布CULV新品的惠普、戴尔、联想等也大多在超轻薄和待机时长两个方面大做文章。据记者了解,目前采用CULV处理器的超轻薄笔记本官方标称待机时长普遍达到了8小时左右的水平,实际使用时间(上网、办公为主)在节能模式下则在5-6小时时间,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普通消费者一整日无电源移动办公的需求。因此超长待机已经成为了目前CULV产品吸引消费者的最大噱头。

  图形性能增强成为方向

  在上一代超轻薄本本风潮中,上网本虽然充当着主角,但是其被人诟病的地方也非常之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高清播放性能不足和屏幕分辨率不佳。有鉴于此,今年各大PC厂商在推动以CULV处理器为核心的第二波超轻薄笔记本风潮时,纷纷都将图形性能的改进放在了突出位置。

  中国惠普副总裁、信息产品集团移动信息产品部总经理陈国维表示,从2008年开始的笔记本轻薄风潮进入2009年后出现了一个新的观点,即消费者越来越看重性能、设计和价格三者的平衡。为此,惠普在今年发布的CULV产品时,为13寸以上的机型配上了独立显卡,在使用英特尔平台的同时也推出了更加适合高清播放的AMD平台产品。

  华硕上周推出的UL80V/UL50V两款大屏幕机型也将独立显卡和集成显卡可随时切换的功能作为重要卖点。赖裕文称,这种设计能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对超轻薄笔记本便于携带之外的视频、游戏需求。此外,联想、宏基等品牌在其发布的13寸以上屏幕规格的机型中也同样加入独立显卡的设计。不过目前,此类产品的价格还相对较高,和同样屏幕尺寸的传统笔记本相比游戏性能也有所不足,只能说是一种发展方向,尚未成为市场的主流。

  短期内不会取代上网本

  随着CULV超轻薄笔记本的攻势加强,原有的上网本市场也受到严重的威胁。对此,上网本市场也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一方面是进一步降低价格,目前一些品牌厂商的上网本产品价格已经普遍降到了3000元以下,相对于CULV超轻薄笔记本4000-4500元的主流价位形成了一定优势;另一方面,上网本类产品也进行了一些性能上的补足,例如搭配NVIDIA公司的离子平台以提供高清播放能力等。

  “CULV产品主要针对经济实力强一些的用户,适用于移动性要求较高的商务人群。从市场的反应看,学生族群对CULV的关注度很高,但购买不强。”赖裕文强调说,CULV与上网本的市场定位是不同的,并不是要取代上网本。

  不过就总体而言,CULV超轻薄笔记本至少在相对高端的领域会对上网本市场形成压力,随着价格的逐渐降低,潮流的更迭恐怕只是个时间问题。(程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