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款吸费手机遭曝光 重拳整治切忌头痛医头——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五款吸费手机遭曝光 重拳整治切忌头痛医头
2010年06月07日 16:26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据有关媒体报道,工信部近日发布针对央视“3·15”晚会曝光手机内置软件收费陷阱问题的处理结果,夏新、UT斯达康、天时达等手机厂商已被责令限期整改。

  对于部分厂商内置收费软件,损害消费者的不良行为,重拳打击是非常必要的。不过,当前的监管措施也存在着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针对手机终端内置SP业务模式上。其实“手机吸费门”不是模式本身的问题,而是使用模式的厂商的问题。在规范市场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引导国产手机健康发展,在3G时代如何翻身,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打击。

  央视曝光“手机吸费陷阱”

  针对央视“3·15”晚会上曝光的“手机吸费陷阱”等问题,工信部对查证属实的违规增值电信企业和手机生产厂商作了严肃处理,此次被曝光的内置吸费陷阱的手机型号共5款,分别为夏新μ320(夏新)、UT 637(UT斯达康)、TS 618(天时达)、CBT-V1600(中宝移动)、COMOO K 688(港利通)。工信部已责令这些厂商限期整改,并且停止这些手机的销售,妥善处理已售出手机。

  根据有关调查,这些违规手机都内置了一些不明业务,只要用户点击菜单,就会自动发送短信。几秒钟后,用户会收到一条业务使用“确认”短信,如果用户没有进行任何回复确认,他们的手机就会被自动扣除一定数额的话费。此外,部分顽固的收费陷阱不需要用户点击,也会自动扣话费,更为严重的是,用户压根无法删除那些收费菜单。

  手机内设置吸费软件,已经是手机行业公开的秘密。这类手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手机的娱乐功能中,设置了一些软件,名称都挺诱惑人。只要一点开这个菜单,在用户还没明白怎么回事时,手机就自动发送短信,并显示“已发送短信至×××”字样。这就是大家常常听到的“吸费陷阱”。目前,手机吸费后门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通过在增值服务菜单内设置短信陷阱,只要点击就会自动发送短信扣费;二是在系统内绑定某些类似系统功能的定制服务,一旦使用即产生流量或订阅费用;三是内置后门程序,自动拨打声讯电话扣费。

  内置吸费存在一定的灰色利益链

  手机制造者之所以内置收费软件,背后所隐藏的是SP(指移动应用服务提供商)公司、手机方案提供商、手机厂商、运营商四方组成的利益链条。在这条扣费的利益链条上,最前端是手机厂商,接着是手机方案提供商、再接着是SP服务商,最底端是运营商。通常情况下,通过吸费后门获得的利润,由这四方按照一定的比例分账。首先手机吸费所产生的信息费由电信运营商代收,并且运营商要从中提取一定的使用费。运营商拿走一定比例的分成之后,再排除方案商的分成,余下的部分由手机增值业务供应商公司和手机厂家按照一定比例分成。

  吸费利益链的这四方谁也离不开谁:没有手机厂商,SP没法接触到用户,没有方案提供商,国产和山寨手机没法做出手机,更没法植入SP扣费陷阱,没有运营商帮助提供代收费,SP就没法扣费成功。而且面对巨大的市场,越来越多的方案商、手机厂商和手机增值业务供应商联手,不断地变换着花样给手机内置收费菜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掉进了他们的陷阱,因此加强监管势在必行。

  治理国产手机弊病还须加强引导

  目前,拥有计费通道的全网SP全国只有200多家,而全国的SP企业大概有5000多家。对于当前存在的收费陷阱,电信监管部门以及运营商都把矛头指向了手机终端内置SP业务这一合作模式,并出台有关规定禁止这一模式的继续存在。事实上这样的监管处理只是治标不治本。

  3G时代,消费者对于娱乐、信息具有巨大的需求,手机终端内置SP业务是终端商家和增值服务提供商探索出的一种合作方式,它从根本上说符合消费者需要,并且具有广泛市场前景,因此对于当下国产手机出现的“误入歧途”,亟需的是对其发展方向“拨乱反正”和严惩违法违规的终端商家和增值服务提供商,而不是不分好坏地将所有的合作者和该合作模式一棍子打死。对此,专家也呼吁,建立SP黑名单监控管理制度,对于违规操作的SP进行记录备案,加大监控力度,依法予以处理。

  此外,进一步规范电信运营商、SP、手机方案提供商和手机厂商在业务推广与扣费方面的实施细则,在技术和管理制度层面不留死角。对待手机内置陷阱业务,要从重、从严进行打击,有效维护正常业务市场的健康发展。

  但是在规范通信行业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国家应如何去引导国产手机健康发展,如何实现国产手机企业在3G时代的华丽翻身,而不是当国产手机一出现问题时,才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