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日新月异资费越来越低 学生手机变“随身网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功能日新月异资费越来越低 学生手机变“随身网吧”
2009年10月13日 16:02 来源:兰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手机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拥有手机。因此不少老师都抱怨在上课的时候被学生的手机铃声打断讲课思路。时下,随着手机功能的日新月异和使用成本的降低,部分学生上课时联网打游戏、考试用短信作弊……手机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的随身“网吧”。学生在校期间该如何正确使用手机?针对这个问题,记者走访了我市部分学校和家长。

  手机铃声打断老师思路

  当前手机在大学校园里普及率非常高。然而手机作为通讯工具给师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教学秩序带来一些麻烦。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兰州市的大部分高校的教室内都贴有“教室内保持安静”、“进教室请关掉手机”等内容的标语。但事实上,这些字幅起到的效果并不怎么好,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上课时被手机铃声打扰的经历。一些学生往往并不在意,这令老师和其他同学十分苦恼,甚至气愤。

  西北师范大学的梁军老师告诉记者,有时候实在是被那些可恶的铃声闹得上课没有兴致。一节课刚讲到要点,突然冒出来一段音乐,讲课的灵感顿时像被炮轰了一样烟消云散,于是自己也只好停下来。他希望学生能够在上课时候关掉手机,这是在课堂上对老师起码的尊重。

  抱怨的不只是老师,一些想要好好学习的同学也向记者反映自己的苦恼。比如想考研的小刘,天天很早去教室占座自习。但经常会听到一些刺耳的手机铃声,现在手机彩铃多了,不只是歌,什么样的怪声音都有。“有一次我正在图书馆看书,突然想起一段特别劲爆的摇滚乐,把看书的所有同学都吓了一跳,更过分的是电话的主人竟然过了很长时间才接。害得很多人一点看书的心思都没有。”万般无奈之下,还是自己主动换了教室。记者采访中发现,还有一些学生在上课时候恶作剧,明知某位同学手机没关,就拨他电话,让他出丑。更有甚者,上面老师在讲课,学生就直接接电话,甚至聊的时间还不短。一些自习室竟有人半个小时内手机铃声响三四次,不得不一次次地跑出去接电话。

  手机成为中小学生随身网吧

  没事就拿出手机上QQ,进交友社区发帖子发点牢骚,看一下资讯或娱乐新闻放松一下,或者下载一个最新的手机游戏与同学联网共同“拼杀”,现在已经成了不少中小学生的最大“爱好。”

  随着手机功能越来越多,以往只能在电脑上用的一些聊天工具现在也搬到了手机上,尤其是QQ以大概每月包5元或10元的流量费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少学生的手机QQ基本都是24小时上线。在兰州14中上学的王明明(化名)告诉记者:“以前没有手机QQ的时候,每周只有双休日可以上网聊天,可就那么一点时间还要听父母在旁边唠叨半天,现在有了手机QQ,简直太自由了,何时何地都可以自由地上网聊天,甚至在课堂上也可以。而且价钱也不贵何乐而不为?”

  除了手机上网聊天,还有一部分学生平时会用手机上网下载电子书或者一些游戏,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并不好,下载之后不少学生就在上课的时候开始看小说或者玩游戏。而下载的这些小说内容良莠不齐,其中不乏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非常不良的影响。而随着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手机游戏已经不再限于俄罗斯方块一类的小游戏,不少游戏要想通关需要消耗五六个小时以上。王明明说:“现在手机上好玩的游戏越来越多,上课的时候突然想到昨天游戏玩到哪一个地方卡住了,就忍不住想玩一会,根本没有心思听课。”

  用还是不用 家长很头疼

  其实很多家长给学生配备手机的初衷是方便和孩子联系。家住城关区的董女士告诉记者:“我给儿子买手机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因为我和他父亲工作单位都比较远,孩子学校里面也没有个打电话的地方,如果有什么急事就抓瞎了,所以还是给他买了一部,方便平时联系,我也可以监控他放学是不是按时回家。”

  女儿在兰州二中上学的陈芳女士在对女儿的手机管理上颇有一套方法,她说:“现在多数学生都有手机,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手机在同学面前也挺没有面子的,况且有了手机也方便我们家长和孩子及时联系。但是我和女儿说好了,上课时电话必须关机,只有放学的时候才能开,并且严格控制她的电话费,如果连续三个月超支就没收,并且把手机里的游戏全部删除,不开通网络服务。这样也就预防了她把手机变成玩具。”

  采访中得知,一部分家长不赞成孩子上学带手机,一些家长则认为,学生用不用手机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来定。家长给孩子配手机多数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要是家长工作都很忙,给孩子配一部手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同时他们建议如果学校可以学习北京等城市的学校,使用可携式的手机信号屏蔽器,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带到教室打开屏蔽器,这样手机就没有办法使用。(记者 孙理)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