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寨杀毒”风险显现 杀毒行业需要准入门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山寨杀毒”风险显现 杀毒行业需要准入门槛
2009年03月19日 14:02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如今,“山寨”风潮已无处不在,其触角甚至延伸到杀毒软件领域。

  近日,网友小A在逛论坛时无意间看到一款名为“绿伞”的杀毒软件,最初吸引他的是那句醒目的产品推广标题——“国产杀毒软件的黑马”,以及轻便下载和电光扫描功能。

  但在小A启动“绿伞”扫描功能10多秒之后,意外发生了,其杀毒程序突然全线崩溃,防护也自动退出。

  “绿伞”来历不明

  3月16日,本报记者通过QQ以代理合作咨询为由和“绿伞”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按照对方的说法,“绿伞”已由付费改为了免费,“因为产品不成熟,还在研发阶段。”

  同时,对方又为记者推荐了一款名为“驱逐舰”的杀毒产品,“现在‘驱逐舰’的代理促销价是45元一套。从激活之日起可以使用1年。”随后的聊天过程中,对方又主动把代理价降到了30元。“你可以代理这款正版软件,我给你30元一套,你给本地做硬件的每家放5套货,卖了钱给你。”

  那么,这款名为“驱逐舰”的杀毒软件,究竟是何来历?记者随后联系了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希望通过专家来核实这款“驱逐舰”的背景。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相关负责人通过核实告诉记者,“在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2008年防病毒产品检验结果名单中并未找到‘驱逐舰’这款产品名称,而且在公安安全系统的官方网站上,申请到准销许可的产品名单上同样没有发现。”也就是说,这款“驱逐舰”杀毒软件来历蹊跷。

  “山寨杀毒”风险显现

  据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相关人员介绍,目前活跃在互联网安全行业里,除了正统出身的金山毒霸等杀毒软件外,还有一些不知名且没有拿到公安销售许可证的山寨版杀毒软件。这些山寨版杀毒软件多是打着价格便宜、功能丰富之类的推广噱头,通过线上各个论坛推广,甚至会采取获利极快的传销形式作为销售平台来获得可观的商业利益。

  其实,山寨版杀毒软件并不同于山寨手机等其他山寨产品。除了消费者需要忍受哇哇叫的刺耳铃声外,最起码在通讯及其他娱乐商务功能上,山寨手机都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不会在产品功效上严重侵犯消费者的权益。但山寨版杀毒软件的威胁之处在于,消费者花费了同样的价钱,却得不到相同价值的产品质量保障。

  “稍稍运行下这款‘绿伞’杀毒产品,可以发现很多问题。”金山毒霸反病毒专家李铁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比如安装后你会发现,这款产品的防护功能竟然不会自动开启,即使重启计算机也不行,必须每次手动运行开启防护功能;其二,‘绿伞’在监测到程序启动运行后,会把是否允许程序运行的判断交给用户,可普通用户又如何知道什么该运行,什么不该运行呢?”

  此外,李铁军对此款产品还有一点质疑,“在运行一个病毒样本时,弹出的提示和运行正常软件时居然完全一样。”也就是说,如果木马伪装成一个看起来正常的软件,“绿伞”的用户将无法作出正确判断。

  杀毒行业需要准入门槛

  “日前,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刑法修正案七。修正案中,对网络犯罪的界定更加实用化、人性化。”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副主任陈建民向本报记者表示,从立法层面上已经可以看到互联网安全环境的法律制度日益完善。接下来,还应该加大力度去关注那些并没有得到公安部销售许可却公开销售的所谓杀毒软件产品。

  据记者了解,除“绿伞”外,还有多款山寨杀毒软件已流向市场,比如一款署名开封高中2008届学生魏某设计的“智慧星”杀毒软件2009,同样需要付费使用。但是,这些山寨杀毒软件的自我防护能力非常差,一旦遇到稍微厉害的病毒就会让系统防护崩溃。

  陈建民说,这些杀毒软件没有经过专业测试,一旦流入市场,必然会给消费者带来损失,也不利于维护我国的网络安全秩序。

  “在杀毒行业,也需要准入门槛,一款杀毒产品必须经过公安部严格的检测,然后申请到黄标才能在市场上公开销售。”李铁军说,消费者在购买杀毒软件时,最容易的辨识方法就是看产品上有没有公安部签发的销售许可黄标。

  陈建民认为,“‘山寨’现在逐渐在某些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但具体到互联网安全行业不一定是好事,还是应该去制止的。同时,怎样构建一个良性竞争的行业环境,如何更好地规范行业发展,需要大家共同去思考。” 毛晶慧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