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页位置: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媒体评论:移动互联网正向我们走来

2008年08月11日 14:31 来源:石家庄日报 发表评论

  随着全球3G商用的逐步推进,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移动数据业务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特别是近两年来,随着移动通信市场的日趋饱和以及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快,全球主流移动运营商都将移动互联网作为其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予以积极推进。在移动运营商等产业各方的积极推动下,传统的互联网业务正在与移动通信网加速融合。如今,从手机音乐到手机游戏,从移动搜索到手机博客,从手机支付到手机广告,从手机邮箱到手机即时通信……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移动通信业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互联网与移动网融合步伐加快

  近几年来,全球3G商用进程正在全面加快,而基于3G网络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也全面崛起。随着移动终端存储和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各种从互联网上移植过来的下载、邮箱、定位、搜索、博客、即时通信、电子商务、拍卖和VoIP等业务,正在通过手机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和普及,一个随时随地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正在来临。

  回顾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历程,日本、韩国显然处于领先地位。自NTT DoCoMo于1999年2月推出i-mode移动互联网服务以来,日本移动互联网业务应用日趋丰富,产业合作日益完善,用户规模持续增长,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领头羊。日本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包括移动搜索、移动音乐、移动社交、移动支付、NFC应用、移动电视,以及基于位置的服务和移动广告等。据统计,到2007年年底,日本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700万,占移动用户总数的87%。韩国也是全球移动互联网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自2002年韩国移动运营商把CDMA网络全面升级到CDMA2000 1x EVDO以来,SKT和KTF分别推出了包括一系列高端移动多媒体应用和下载服务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移动互联网发展突飞猛进。据统计,到2007年6 月,韩国共有3.4亿互联网用户,其中46.8%的用户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如今,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日韩移动运营商重要的收入来源。

  除了日本、韩国之外,欧洲的一些移动运营商也相继推出了移动互联网服务。

  随着3G网络的日益完善和终端性能的不断提升,近两年来,用户对移动互联网业务的需求从铃声下载、新闻服务等,逐渐向移动多媒体、移动社区、移动UGC(即“用户原创内容”,如手机博客)等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转移,具有移动Web2.0特征的移动互联网业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3G与Web2.0的结合,使得移动互联网更具参与性和互动性,为移动互联网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日趋繁荣

  从国内的情况来看,虽然3G尚未商用,但移动运营商积极致力于构建基于2.5G网络的移动增值业务平台,加快推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为未来的3G培育市场。如今,诸如无线音乐、手机游戏、手机邮箱、无线搜索、手机即时通信、手机博客、移动支付等移动互联网业务日益走向普及。据近日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网民数量已达5040万,占手机用户的12.6%,手机上网已渐成风气。

  自2000年以来,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在全面加快GPRS和CDMA 1x网络建设的同时,国内移动互联网业务开始起步。起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均开通了基于WAP的移动互联网业务,但由于业务计费、终端功能设置等多方面原因,WAP业务发展陷入了低谷。此后,随着具有一键上网功能的WAP终端的日益普及和计费等业务发展环境的日益改善,基于WAP平台的图铃下载等娱乐型业务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WAP显现出了新的活力。目前,在“移动梦网”和 “联通无限”业务平台上,运行着包括新闻浏览、图铃下载、证券彩票和游戏、邮件等丰富多彩的业务,涵盖了游戏、娱乐、商务、生活、资讯等多个领域,用户规模持续增长。特别是近3年来,国内移动运营商积极借鉴传统互联网业务应用,全面加快产业合作和业务创新步伐,相继推出了无线搜索、手机邮箱、手机即时通信和整首音乐下载等新型服务,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如今,以移动互联网业务为主的移动数据业务收入占移动运营商总收入的比重达到25%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年来,在移动运营商的增值业务平台之外,一批独立WAP网站也全面崛起。到2005年年底,拥有独立域名的免费WAP站点超过了1万家,2005年免费WAP站的流量已经占到了中国移动WAP总流量的80%以上。应当看到,独立WAP站点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客观上为移动互联网业务聚集了人气,对培育WAP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两年来,面对移动网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大势,国内移动运营商已将移动互联网发展放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语音通信比重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移动互联网等增值业务已经成为中国移动未来重点发展的方向之一。为了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去年11月,中国移动专门组织召开了由产业各方参加的移动互联网国际研讨会,并发布了以移动互联网为核心的端到端综合解决方案“WiiSE”。中国移动希望通过基于WiiSE所构建的网络,使客户更方便、安全、可靠地基于不同的移动通信技术访问并使用互联网上的各种业务,让用户获得与固定宽带网络媲美的体验。

  移动运营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近几年来,互联网与移动网的加速融合,不仅给移动增值业务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整个移动通信产业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但与此同时,互联网业务的加速移动化也给移动运营商的增值业务产业合作模式和商业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需要移动运营商根据新的形势积极应对。

  回头来看,世纪之初的那场互联网泡沫之所以走向破灭,产业合作链条的断裂和免费服务的推行是根本原因。短信业务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实际上是商业模式的成功。所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未来发展,关键取决于能否建立成功的商业模式。在未来互联网业务移动化的进程中,移动运营商应该“扬长避短”,在充分发扬经营性网络优势的同时,有效克服互联网免费经营模式的劣势。否则,移动运营商就会重蹈固定网络的覆辙,逐渐被沦为承载业务的管道,难以实现持续发展。当前,国内移动运营商无线互联网门户与独立WAP门户之间的冲突,实际上是“有偿”还是“免费”、“由运营商主导”还是“由社会主导”这两种发展模式的冲突,归根结底是移动网与互联网经营理念的冲突。因此,面向未来,以运营商为主导的无线互联网门户与独立 WAP门户如何在竞争整合中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另外,虽然诸如移动博客等新型的移动互联网业务相继涌现,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此类业务商业模式尚不清晰,运营商都在寻找可行的合作模式、资费策略和分成机制,需要在不断探索中积累经验。

  值得关注的是,在互联网和移动网加速融合的进程中,传统的互联网和IT公司开始进军移动通信领域,而手机终端厂商也致力于为自己的终端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前泾渭分明的产业界限正变得日益模糊,产业格局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给移动运营商带来了新的挑战。去年,苹果公司推出了面向运营商的音乐手机iphone,并开始与运营商进行收入分成;而提供互联网搜索服务的Google则携手移动运营商等产业各方,推出了适应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手机操作系统,向移动通信领域加速挺进。作为手机制造业的巨头,近两年来,诺基亚也在积极致力于向互联网公司转变。2007年9月,诺基亚发布了互联网服务品牌Ovi,包括诺基亚音乐商店、位置服务和N-Gage在线游戏等应用内容都可通过这一平台在手机上得到实现。面对新的形势,沃达丰高层管理者近日对全球移动运营商发出警告:如果移动运营商不明显改善用户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体验,那么就很可能有输给类似谷歌公司的危险。

  实际上,国内移动运营商对当前网络和产业融合的态势已经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去年11月,中国移动总裁王建宙曾表示,随着各手机制造商和互联网企业竞相推出各类无线服务,运营商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他认为,目前移动通信产业面临着巨大变革和挑战,这些挑战并不是来自技术,而是来自商业模式。因此,移动运营商必须通过创新产业合作模式,进一步完善价值链,以应对当前的变革与挑战。业界人士认为,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需要产业链各方的共同推进。当前,虽然移动运营商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竞争形势,但从长远来看,移动运营商与终端厂商、IT产业、互联网服务提供商等产业各方的合作依然是大势所趋,建立多元化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合作模式也已成为必然。因此,是建立“封闭的花园”还是“开放的花园”,是固守原有的商业模式还是积极进行商业模式创新,这是摆在移动运营商面前的重要课题。(马 斌)

请 您 评 论                                 查看评论                 进入社区
登录/注册    匿名评论

        
                    本评论观点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新闻网立场。
图片报道 更多>>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甘肃白银屈盛煤矿事故已造成20人遇难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盘点世界现役十大明星航母舰载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13米高巨型花篮“绽放”天安门广场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中国首艘航空母舰正式交接入列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日本发生列车脱轨事故 致9人受伤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沙特民众首都街头驾车巡游庆祝建国日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世界模特嘉年华 60佳丽夜游杜甫草堂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青海北部出现降雪
每日关注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