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运营商强推“零元购机” 强圈上网本用户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三大运营商强推“零元购机” 强圈上网本用户 (2)
2009年06月24日 14:0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间结算成本

  决定运营商定价方式

  上网终端从手机变成了上网本,运营商则依然是原来的几家,使用的也是相同的无线网络。那么一直以来为人诟病的资费过高问题,是否能得到解决?这成为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

  纵观目前三家运营商新推的3G上网资费,其中电信天翼无线宽带共推出了8种套餐,最低的30元/月可包15个小时,最高300元/月包360个小时。被认为性价比较高的,则是每月100元包60小时,同时还包150分钟市话。

  进入试商用阶段,中国联通则定出了三种上网资费,分别是150元/月包3G B流量,200元/月包5G B流量和300元/月包10G B流量,三种套餐超出后流量收费均为0.1元/M B。

  至于中国移动随E行,上网资费包年是1040元,其中含每月5G B的本地3G数据流量和500M可用于本地和国内漫游的2G /3G融合数据流量,超出后按0.01元/K收取流量费。如果一次性包两年,价格为1600元。

  中国电信3G上网资费采用了与原有固网宽带相同的时长计费方式,而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则仍然沿用原有手机上网的流量计费方式。

  哪种更划算?———首先要了解为什么运营商的计费模式会有所区别。

  “对于一般用户而言,我们只会关注因为上网向运营商缴纳的费用,而并不知晓运营商之间也会有互联网的网间结算费用。”华捷咨询电信行业分析师郑重湘告诉记者,所谓的互联网网间结算,指互联网企业进行互联网业务时要通过运营商的网络交换,不同运营商之间因而产生了结算费用。

  据了解,目前,我国互联网网间结算是以原信息产业部在2007年12月1日正式实行的“互联网交换中心网间结算办法”为标准,结算费用计算方式为(元/月)=1000(元/M bps月)×结算速率(M bps)。

  结算费用和网络速率挂钩,意味着3G的上网结算费用将大大高于2G时代。

  中国电信在三家运营商中握有最多的互联网骨干网资源,在网间结算中占据优势,而中国联通也由于合并了原中国网通,网络资源有所增加。相比之下,中国移动的资源最少,为互联网网间结算付出的成本也更加昂贵,这正是中国移动采用流量计费的原因之一。

  若将网间结算考虑在内,中国电信优势明显。

  利字当头

  诺基亚力拼传统电脑商

  “3G上网本因为研发、生产成本较高,定价会稍高,但是运营商对上网本实施大幅补贴,实际上使得这类产品要比普通上网本更具价格竞争力。”方正科技笔记本产品事业部副总经理范宣波说。

  深度定制的具体方式是,对于中标的T D上网本,由中国移动、上网本厂商以及国代商共同协商最终达成三方协议,具体协商内容包括定制规模、上市时间以及产品价格等。为此,中移动将动用其旗下的各类相关资源(比如移动营业厅、移动授权销售网点等),联手方正现有渠道资源和国代的渠道资源,一起为3G本的销售服务。

  “从战略高度看,上网本标志着一个行业的转折。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就会对整个产业的发展做出错误判断,最终失掉机会。”三星电子大中华区营销副总裁曲敬东强调称,“三星不会失去这个机会。”

  三星已成为中国移动深度定制的最高级别合作伙伴;也入围了联通的集中采购招标,成为中国联通的合作伙伴;而三星与中国电信的合作,也将在各个省市展开。

  华硕、联想、海尔、惠普、戴尔……传统电脑厂商无不抓紧上网本,原因之一是上网本市场的勃兴。

  根据调研机构ID C的预测,2009年中国上网本市场销量将超过190万台,占据笔记本市场12%的份额。

  计世资讯公司的统计结果则更加令人吃惊,2008年中国上网本市场销售量规模为90万台,今年的销售量规模更将达到202万台,同比增长124.4%。“今年可能占据笔记本市场的六分之一。”

  更重要的是,上网本利润比传统笔记本电脑高出太多。有上网本代理商算账:C PU在200-400元之间,液晶屏在400元以下,机壳350元左右,160G B的硬盘300元,1G的内存条65元,电池、电源线、散热器和摄像头等外设加起来约为250元。但售价可以达到3000元以上,加上运营商的补贴,利润相当可观。

  高通、华为、中兴已经瞄准上网本市场,蠢蠢欲动。最新的消息是,手机巨头诺基亚也在积极准备杀入上网本领域。汪小星方南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