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oid手机平台叫好不叫座 谷歌与苹果化友为敌(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Android手机平台叫好不叫座 谷歌与苹果化友为敌(2)
2009年10月29日 10:36 来源:IT时代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苹果应用程序商店目前吸引了10万名开发人员,这表明消费者和开发人员对于本地运行的应用程序仍有强烈的兴趣”。谷歌的这种观点,不为Interpret公司技术战略家MichaelGartenberg所赞同,在他看来,基于Web的应用程序要取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还反驳了VicGundotra的观点:许多iPhone应用程序既是本地运行的,又是基于Web的。

  苹果平台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谷歌平台是开放式的。但至今看来,封闭式的平台市场表现更优异。按运营利润率计算,RIM排名第二,接近20%,而诺基亚、三星和LG利润率仅为10%左右。RIM的运作方式与苹果相似,独家销售的模式虽然会影响出货量,但却能保证利润率。

  苹果7月21日发布的财报显示,由于iPhone销售量为去年同期的7倍多,该公司今年第二季度净利润为10.7亿美元,同比增加15%。相关数据显示,今年第二季度iPhone占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由去年的2.8%飙升至13.3%。面市仅2年多后,iPhone占全球手机市场的份额即升至1.9%。

  苹果推出iPhone大获成功后,谷歌研发出Android操作系统与之相抗衡。此外,苹果最近拒绝在iPhone上安装谷歌语音软件,它们的竞争正日趋激烈。突破禁区

  谷歌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开放程序,获得更多入口,控制更多用户,摸清用户的消费习惯。苹果则相反,不喜欢大众化和太多的开放性,而是希望封闭性的运营获得更高的利润。

  近日,苹果已禁止谷歌语音应用程序(Voice)在iPhone上的运行,其理由是,该程序更改了iPhone打电话和发短信的界面,也担心谷歌通过该程序,把iPhone的用户资料发送到它的服务器上。

  众所周知,谷歌语音应用程序是一项非常好的服务,处理外拨电话和发短信非常方便。谷歌最近为黑莓和Android推出了一系列的智能手机应用服务,谷歌这项服务可以代替手机本地拨号。

  曾经,苹果和谷歌联手,对抗共同的敌人微软。但如今强敌已去,微软在互联网和移动领域并未表现出业界期待的超强实力,苹果和谷歌由盟友演变成死对头。

  “随着谷歌越来越多地涉足苹果的核心业务,包括之前的Android和现在的ChromeOS,鉴于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施密特将不得不回避我们更多的会议。我们都认为,施密特应该辞去苹果董事的职务,而现在正是时候。”乔布斯在一份声明中说。

  8月3日,鉴于谷歌在核心业务上与苹果的正面交锋越来越多,谷歌CEO埃里克·施密特决定辞去其在苹果兼任的董事职务。至此,过去几年来对抗微软的“苹果谷歌联盟”完全分崩离析。

  《福布斯》的文章指出,“优柔寡断”一词用于谷歌显然不合适,但谷歌与苹果的密切关系,使得它在移动平台上放不开手脚,不支持多点触控,这也是谷歌手机的顽疾和致命缺陷,在触摸屏手机大行其道的时代,不突破这一局限,将难有作为。

  分析人士认为,苹果完全把持了多点触控,而谷歌与苹果之前存在合作关系,不便于进入苹果的领地。2005年,苹果收购了FingerWorks公司的知识产权,获得了多点触控的相关专利。在施密特担任苹果董事的3年期间,谷歌一直严格遵守苹果的多点触控协议,不敢越雷池半步。

  苹果的扩张势头令谷歌难以想象,自从2007年6月底推出iPhone以来,它已占据了全球手机市场利润的近1/3。施密特退出苹果董事会,将有利于谷歌摆脱在多点触控等技术上的束缚。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手机生产商表示,在生产Android手机时将采用多点触控技术。

  施密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全球有8亿台电脑,但手机差不多有30亿部,可以接收数据和上网的手机约有6亿部,而且手机持有量的增速要高于个人电脑。随着3G网络的成熟,现有的很多手机不但可以通话,还能播放高清晰的广告和运行有趣的应用程序。

  而就在7月下旬,谷歌还在坚持自己的信条。7月25日,Android架构工程师罗曼·盖伊在谷歌网络开发者论坛上发帖辟谣:“新版Android将不支持多点触控,尽管用户希望获得这项服务。”

  当然,一旦谷歌突破苹果的禁区,可能会牵涉知识产权方面的难题,这也是谷歌的担心所在。不过,多点触控已是大势所趋,Palm不久前推出的智能手机Pre,就采用该技术。尽管苹果多次表示与Palm交涉,其首席运营官蒂姆·库克今年1月份曾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扬言要采取法律行动,但至今无果。谷歌应该学习Palm,突破苹果规定的那些清规戒律。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