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OK版权费分配实现“零”的突破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卡拉OK版权费分配实现“零”的突破
2010年02月01日 10:23 来源:北京商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1月25日,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以下简称“音集协”)的第二次权利人大会通过了《全国卡拉OK著作权使用费分配方案》,这意味着作为音乐权利人将首次得到大规模的版权使用费。本次可供分配金额1.2亿元,是2007年1月至2009年第三季度的收费总额。分配方案一出,分配比例、细则等引起各方热烈关注,业内一致认为,这是国内版权工作打的一个大胜仗。

  权利人自筹资金3.6亿元为音集协开路

  根据音集协提供的数据,2007年开始,音集协已在26个省份启动卡拉OK版权许可工作。截至2009年12月31日,音集协共取得授权歌曲83686首,向大约3000家卡拉OK经营场所颁发了音像著作权使用许可证。音集协副会长、总干事王化鹏介绍说,自2007年启动卡拉OK版权许可工作以来,国内卡拉OK经营业者版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支付版权使用费者不断增加。2007年仅收到版权费626万元,2008年收到4678万元,2009年前三季度收到6778万元,本次可供分配金额1.2亿元。

  此次形成的分配大方案是,刨去缴税,缴纳娱乐场所阳光工程占利润的8%,剩余利润的50%在音集协和天合公司之间分配,音集协的管理成本包括协会运营成本、维权成本、宣传成本、曲库建设、许可、稽核等成本,为23%。受协会委托,提供版权使用费收取服务的天合集团的服务费占27%。另一半利润中,唱片公司占60%,剩余40%由音著协代向词曲作者分发。

  这个分配比例一出,网上一片哗然。一些专家认为,音集协收取管理费用,是协会内部的“愿打愿挨”。不过,音集协只是权利人的代理人,抽取50%的比例太高,“毕竟它不属于产品的创造者,我认为收取30%较为合理,这也符合出版行业销售成本在20%-25%的行规”。据悉,为了推进音像版权工作,权利人自筹资金3.6亿元,用于音集协的运作,这次公布的利润相比于其投入,令人大跌眼镜。联系到以前一些词曲作者质疑音集协收账不分账的事件,总会让“阴谋论”者形成种种不公正的揣测。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唱片工业协会各理事单位对音集协的工作却均表态支持,他们认为,大家不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分配比例上,而应该从更高层面去认识这件事情,毕竟音集协在成立短短一年就取得这些成绩,堪称中国音像版权斗争的重大胜利。

  民间“讨薪队”之路

  作为理事之一的竹书文化,代表业界同行即权利人对最后公布的这套大分配方案很支持。北京唱片工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沈永革说,从长远角度看,大分配方案中,音集协和天合公司所占的比例有点偏高,但在初级阶段是可以理解的。在总体支持的情况下,唱片公司还将和音集协总体协调,以求更公正完善的分配细则出台。唱片工业委员会理事会近期还将确定,各唱片公司之间怎么分配既得利润。而在负责制订分配细则的13家单位构成的理事会中,唱片公司占了7家,也就是说,对细则的制订唱片公司有发言权。

  “一个人改习惯是挺难的,让吃惯了‘免费午餐’的卡拉OK缴费更困难”。沈永革感叹道。负责为权利人声张权利的目前国内就两个单位,音著协和音集协。音著协走的是传统的老路,给卡拉OK企业发了若干年的“收费通知”,对方不给也没办法组织力量去制裁他们。音集协在获得民政部的身份许可后,因为受制于经费和人力等原因,只能联手社会力量,寻找天合这家公司做伙伴去催缴版权费用,从3年的运营结果看这种模式是可以继续走下去的。

  从卡拉OK的运营情况看,全国已经有了上百万间包房,是个庞大的产业。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0万家卡拉OK,但缴纳版权费用的只有3000家。相比于庞大的产业,比例还是极其微小的。音集协委托的天合集团公司在全国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子公司,员工总数达到450余人,其中26个子公司已经正式启动了收费工作。同时,为有效推动收费工作,音集协先后在18个省市就卡拉OK侵权提起了160多例行政投诉、800多例民事诉讼。天合公司在开展收费工作时,充分感受到类似民工讨薪的待遇,极端的还有被打、被侮辱的遭遇,遇到采用非法手段的卡拉OK,还要联合当地执法部门的力量。碰到不愿意配合的相关部门,还要投入人脉成本。运作成本在初期来看肯定是很高的,讨薪之路可谓充满艰辛。

  一些唱片界人士认为,从8年前的卡拉OK版费“催缴令”风波,到经营场所与著作权管理机构的对峙,社会关注的焦点也从版费“该不该缴”、“怎么缴”、“缴给谁”、“缴多少”,一路进展到现在的“怎样分配”、“分多少”,说明我国的版权保护机制在逐步健全。关键是权利人已经看到曙光:劳动的成果终于可以获得回报了。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