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评审团”布网拦情色 专家建议网络分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妈妈评审团”布网拦情色 专家建议网络分级
2010年02月04日 09:24 来源:新京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妈妈评审团”,是由北京网络媒体协会,在去年全国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后,发起的一个民间扫黄社团。目前有成员近50名,她们大多对网络涉黄一无所知。

  协会对其培训国家出台的“清理整治网上低俗内容的13条标准”,让妈妈们发现黄色网站后举报,协会通过管理部门将网页删除,以此来防止青少年涉黄。

  “究竟该到哪里去寻找黄色信息?”这个问题最近一直困扰着魏琛琛。魏琛琛是“妈妈评审团”中的一员。

  “妈妈评审团”,是个主要负责举报各种网络黄色信息组织。该组织属于志愿者团体,由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发起,1月19日成立,目前成员不到50人。

  妈妈们会否中“毒”?

  评审团成员对网络涉黄一无所知,网络媒体协会为其开展培训和教育防止染“毒” 

  1月29日,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为评审团的妈妈们开设了一堂培训课,告知她们评审团的章程、工作方式,以及黄色信息的辨别标准。

  魏琛琛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

  这位年轻的妈妈一直在大学念书。从来没看过A片或者浏览过类似黄色网站的她,对未来的工作一片茫然。

  她在场向技术人员询问如何搜索黄色信息,她甚至不知道该输入哪些关键词。

  魏琛琛的孩子只有7岁,接触网络有限,并未受到“黄色信息的侵染。”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十分关心,并认为“初高中的孩子们深受涉黄信息影响”,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做一些事情。

  另一位母亲张蕊是名教师,她在学生带来的U盘里,会看到以“医药健康”为主题的黄色信息。她儿子10岁。她有时会发现他在浏览网页时对她有所遮掩。

  这几位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妈妈们,参与评审团的初衷都很简单,希望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一份力。

  但一旦谈及实际操作,这些善良的妈妈们突然发现,寻找黄色信息是个“技术活”,对于没有任何经验的她们来说,要干好颇不容易。

  宗春山,是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此次受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所聘,为妈妈做一些专业辅导。

  记者询问,妈妈们对网络涉黄几乎一无所知,靠她们举报,对保护青少年能起多大作用?

  宗春山说,协会也会做些相关培训。

  在1月29日的课堂上,协会工作人员详细解释了色情信息的辨别标准。

  协会引用了“清理整治网上低俗内容的13条标准”,从直接暴露和描写人体性部位的内容,表现或隐晦表现性行为、具有挑逗性或者侮辱性的内容,情色动漫,到恶意传播侵害他人隐私的内容等,都在“13条”之内。

  章程简练,却缺乏指导性,这是妈妈们普遍反映的问题。

  魏琛琛上过课后,还是对自己能清楚地界定低俗信息没有信心。“低俗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涉黄,哪些算,哪些不算,我还不能界定出来。”她说。

  记者又问,年轻的妈妈们被“黄毒”侵染怎么办?

  宗春山说,“我们会随时对妈妈们进行教育和指导。”

  “为了青少年,有些乐趣需要牺牲”

  妈妈们发现黄色网页向网络媒体协会举报,网络媒体协会通过管理系统通知网站删除 

  宗春山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他很早就想要组织一个妈妈团体来对抗网络中的黄色信息。

  他曾参与过联合国的一个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项目。

  他说,本着联合国国际指导原则———“儿童利益最大化原则”,让妈妈们以家庭成员的身份,投入到对抗网络黄毒的战斗中,能有效防止青少年涉黄。

  宗春山认为,相比动员普通义务志愿者来举报,妈妈们的效果会更好。

  他说,妈妈们的所作所为不是“利他”,而是“利己”,妈妈们是为了自己的孩子来做这些事,她们更有热情和感召力。

  而且“绿坝”之类的软件只是被动的应对措施。”宗春山说,妈妈们能主动出击,搜集黄色网站信息。

  “妈妈评审团”的成员们在1月29日,都和北京网络媒体协会签订了一份协议,其中明确了她们所需履行的责任。

  妈妈们需要监测网络内容,并将涉黄网站的信息提交北京网络媒体协会。

  协会核实举报后,第一时间通过管理系统,自动通知那些服务器架设在北京的网站执行删除。如果服务器架设在北京之外的,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将向国家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发出要求,请对方帮助删除。

  记者从协议上看到,妈妈评审团是按照国家出台“清理整治网上低俗内容的13条标准”来举报的。

  但评审团是否会举报一些不合适青少年但合适成年人看的网站,那是否会牺牲成年人的乐趣?

  “我只能说,多从孩子的利益考虑一下,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这点乐趣也就牺牲了吧。”宗春山说。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