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互联网流量移动逼近固定 有限网络的无限压力(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全球互联网流量移动逼近固定 有限网络的无限压力(2)
2010年04月06日 10:10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随着互联网应用和移动融合业务的日新月异,随时随地的便携式上网方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日常习惯。这直接加大了手机应用市场的商机和产业链上的交叉渗透。最新一项调查显示,未来三年内,手机软件市场收入将飙升至175亿美元。据全球第二大应用商店GetJar委托进行的调查显示,手机应用下载次数将由2009年的逾70亿次增长至2012年的近500亿次。

  手机应用年度市场规模已达60亿美元。巨大的商机加速了各种规模的互联网厂商推出融合手机定位、照相机、触摸屏等功能在内的新服务。统计显示,17%的GetJar用户利用手机上网的时间比利用桌面系统上网的时间要长。互联网与手机间的交叉渗透正在看不见地增大。

  这与运营商、IT厂商和信息融合业务的推动不无关系,变革的不单是行业和产业链的全新格局,还有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盈利模式。在这样的大趋势下,运营商切不可忽视,最基础的网络承载能力升级和宽带提速,更显重要。

  市场各方争相分羹手机应用市场,百亿商机显现

  正如GetJar CEO伊尔加?劳尔斯(Ilja Laurs)所说,手机应用正在加紧蚕食传统桌面互联网,手机将扼杀桌面系统。这在苹果带动的手机应用热上有了十足的彰显。

  众所周知,手机应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就首现,但获得长足发展则一直到了2008年,苹果面向iPhone(手机上网)和iPod Touch推出软件商店App Store。互联网业务的扩散效用在那时候已经露出冰山一角。

  而今,苹果App Store拥有的iPhone应用超过15万款,下载次数已突破30亿次;GetJar软件开发人员约31万人,为数千款不同手机开发了6.5万多款迷你应用。巨大的市场商机吸引了越来越多不同行业和领域的参与者,一条全新的手机和互联网应用产业链初具规模,手机应用商店的争夺大战开始在互联网企业、软件厂商、IT终端商、运营商之间不断升温。

  据了解,在苹果iPhone之后,谷歌Gphone、微软Wphone、中国移动OPhone均已登场。不久前,在微软推出WindowsPhone7Series在线应用商店Marketplace,支持运营商计费和广告商投放手机广告后,中国电信的天翼应用空间商城紧随其后,为用户提供游戏、娱乐等5类应用产品。日前,三星应用商店(SamsungApps)的正式上线,让这场“phone系列”的市场竞争战更趋白热化。

  产业链的拓展中,盈利模式变革不可避免

  这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市场需求和用户日常生活习惯的悄然生变不无关系。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去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其中手机网民在去年一年内增加了1.2亿,成为我国互联网用户新的增长点。这将意味着我国互联网发展新阶段的到来。

  这种渐变反过来又大大抬升了移动互联网市场的商机。曾有评论人士做过一个大胆的预测,如果今天的PC互联网是3亿左右的用户市场,带动了接近一千亿的产业,那么,移动互联网在3亿用户基础上爆发出的产值将是中国经济的全新机会。

  可以预见的是,在这条全新产业链上,提供移动支付、手机浏览器、各种手机应用软件、娱乐等不同服务的公司不断出现,无线网络联盟打造出全新的产品商圈经济与生态链;手机用户可以通过短信、手机浏览器、手机软件客户端、IE浏览器等方式实现PC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互联互通。

  产业链的拓展中,盈利模式的变革不可避免。在苹果创造的利益链条中,苹果提供AppStore的平台,开发者把各种软件上传到其中供用户下载使用。由此产生的两大利润:一是流量费,归提供网络服务的运营商所有;二是用户付费下载软件的收入,由苹果和开发者三七分成而得。这个由苹果率先树立的行业规则让众多后来者相互跟从,但对眼下的中国市场而言,还只是个美好的遐想。

  鉴于中国消费者的心理习惯和市场体制,“三七开”模式在中国市场强推恐要受挫。中国用户目前为止还不太愿意接受收费模式的下载使用。但这在全球的互联网业务和行业中,却被业界视作大势所趋。

  不单是手机业和互联网业必须面对,传媒业和出版业也无可回避。据国外媒体报道,新闻集团日前宣布,旗下《泰晤士报》(The Times)和《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网站将从今年6月开始收费。用户付费后可以同时浏览两个网站。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