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之痒逼淘宝模式嬗变:数据服务比交易更值钱(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七年之痒逼淘宝模式嬗变:数据服务比交易更值钱(2)
2010年05月14日 08:58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数据服务比交易更值钱

  大淘宝战略框架一出,淘宝的盈利模式也随之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主要有三种:购物搜索、网站联盟、增值服务。短期内,购物搜索为主,长期看是以增值服务为主。

  而来自CNNIC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中小网站已经达323万。“接下来三五年内,还会有更多不同背景的公司和个人要加入这个战团。而像京东、红孩子等等这些B2C交易网站,都是靠数亿资金烧出来的,对于为数更多的、资本实力不算雄厚的草根创业者来说,他们确实需要淘宝所供的支付宝、阿里软件等服务,而第三方服务商和广告商也需要购买淘宝的卖家和买家数据,数据服务其实比交易更赚钱,圈人也比圈地更值钱。”陈知行说,比起做网络流通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其实更方便采取“轻资产战略”。

  陶然告诉记者,大淘宝的整个电子商务生态圈搭建,都是通过开放平台,寻找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发挥产业链的协同效应进行的。比如,电视购物跟湖南卫视合作,物流配送和星辰急便合作等等。

  “这是一种通过节省金钱换时间的扩张模式,很有可能,淘宝将竞争对手假设为微软、谷歌之类的公司,其发展的共同路径图是:硬件、软件、媒介、内容四大核心要素串联起来的产业链通吃,最终瞄准的蛋糕可能是‘云计算’,所以淘宝要跟日本雅虎合作。”新蛋(中国)华南区前总监吴勇说。

  对话

  “不是说什么模式最后一定会成功”

  南方都市报:越来越多的品牌企业将旗舰店开到淘宝网上来,而淘宝很多大C们实际上已经是企业化运作,这是否意味着淘宝也逐步从C2C转型为B2C?

  陶然:其实所谓B2C和C2C这个区分现在越来越模糊,淘宝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卖家,他们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也叫B2C。任何商业形态的发展,最终都是由消费者来选择,消费者来决定。只有快速适应消费者市场的需求,才能获得市场的认可。而不是说什么模式最后一定会成功。

  南都:一大批B2C网购企业早已在淘宝覆盖不到的消费盲区,群起而攻。如何看待行业发展的前景和竞争格局?采取何种举措确保淘宝一家独大的江湖地位?

  陶然:淘宝上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卖家,他们直接面向消费者,这也叫B2C。而且,淘宝上目前商品超过4亿件,非常丰富,对普通消费者而言,应该没有什么盲区。

  淘宝并不排斥其他形态,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加入到电子商务发展行列中来,共同促进新商业文明的发展。而不是狭隘地去思考,用何种方式来保住“淘宝一家独大”。

  南都:很多淘宝大C们都在考虑“出路在哪里”,并在酝酿开“独立店”。实行“大淘宝”战略可能会遭遇淘宝卖家集体“出逃”的窘境,如何处理这种微妙关系?

  陶然:大淘宝是为更多卖家寻找到更多的通路,商业形态拥有多种渠道非常正常。很多小卖家做大以后,不仅在淘宝开店,还在其他地方同时开店;很多大卖家在淘宝做大以后,也会考虑自建B 2C或者线下店,这都是很正常的,当然,这些也是和淘宝并行的。比如说,优衣库在淘宝网上有官方旗舰店,我们还帮助提供电子商务基础服务优衣库建立外部的独立店铺。这是共存互补的关系,最终是让消费者选择更多。

  观点PK

  66网总裁苏国行

  掐“灰色利益链”不会撼动自己的根基

  电子商务现在形成的“灰色利益链”主要有两块,一是交易网上销售的商品假冒伪劣,假货泛滥成灾;二是很多公司企业的官网被克隆,骗子利用搜索引擎的方式“钓鱼”,欺诈。比如,去年,有3个骗子制作了山寨版淘宝网,一天骗了二十多万,经过浙江省公安厅立案侦查之后,迅速破案。但对于为数更多的、不知名的中小网站来说,可能被“克隆”也会“投诉无门”,建议事先就请专业机构为公司官网进行认证。打造健康的电子商务生态圈,一定要掐“灰色利益链”。

  中国研成顾问机构创始人,商业模式设计师姚研成

  淘宝不可能完全掐断“灰色利益链”

  淘宝的整个商业运作模式本身就是需要虚假商户来做数据,从而炒高点击率、网页流量。更具实际意义的“转化率”,即将网民的点击浏览转化为实际的下单购买,并进行支付交易的概率,其实并不高,单件商品的净利率也不高。几乎可以说,淘宝网本身就是互联网领域的“黑老大”,怎么可能真的掐断自己的“灰色利益链?”

  南都记者 肖昕

参与互动(0)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