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网络民意是一种契机 ——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评论:网络民意是一种契机
2009年03月06日 10:09 来源:南方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网络民意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怎么影响决策?传播专家谈网络问政热———

  胡锦涛、温家宝相继上线与网友交流,成为本次“两会”耀眼的亮点。在各种媒体的“两会”报道中,很多群众的意见通过网络的方式传达了出来,一种“E两会”的局面俨然形成。而2008年广东省委书记、省长邀请网友“珠岛拍砖”等事件,作为一种网络问政现象也广受关注。我们为这些新现象喝彩的同时,更应该深入的探讨这一现象的方方面面。

  近日,南方报业与人民网联合推出的两会“十日谈”节目请来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左)和清华大学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右),对此展开了讨论。

  网络民意与民意“七嘴八舌”中寻求主流

  主持人:现在互联网影响到人们的生活,甚至影响到执政,很多政府官员上网了解民意,我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民意等于民意吗?

  熊澄宇:我先抛一块小砖。民意本身实际上就是社会上人们对公共问题的一种看法或者一种聚集。实际上这就是民意。民意从来都是属于七嘴八舌的,但是在不同的七嘴八舌当中,持有相近的看法的人比较多一些。

  主持人:您觉得网络民意在多大程度上代表民意呢?

  喻国明:当网民这群人,尤其是上网表达意见的那群人,在某个社会问题上和老百姓的意见和看法有很大的利益上的相关性时,可能网络民意对民意的代表性就大一些。但是网民在知识构成上相对高一点,所关注的问题可能更城市化一点。

  网民标准像

  网络铺到的地方就有网民

  主持人:熊教授能否描述一下一个网民的标准像?

  熊澄宇:首先,我们说现在从最高领导人到最普通的百姓,他都是网民的构成成分之一。今天我们现在的网络能够铺展到什么地方,有哪些地方具有上网条件,这些人就是我们的网民。

  喻国明:由于某种匿名性,网络民意显得更加激烈和极端一些。而在真实的现实世界当中,民意表达相对来说更加理性一点,更加沉稳一点。

  网络如何接近民意

  民意上网最直接最快速

  主持人:网络的天性就是开放、自由,这种天性使它更接近民意。

  熊澄宇:网民和网上意见表达的概念是不同的。网民虽然有2.9亿,但是大多数网民只是受众,能够积极参与、主动表达这种意见的网民,我看这个数量肯定没有这么大。

  喻国明:这是网络民意里有两个特别重要的问题。第一个就是什么样的帖,具有什么样的事实要素,这种事实要素和民意之间的流行心理是相关的。

  主持人:了解民意的最佳渠道是不是上网?

  熊澄宇:目前来说,我们政府了解民意的渠道有很多,我们还有政府专门搜集信息的部门。我们的媒体除了信息发布以外,还承担着信息反馈的功能。还有,我们的各级部门,也要给政府反馈民意。当然,从今天来说,民意通过网上反映的是最直接、最快速的。

  网络与决策

  网络是种契机是个放大器

  主持人:网络舆论在什么情况下影响决策?

  熊澄宇:好多事情的出现,有网络媒体和没有网络媒体,都在那儿存在。但是在过程中,由于网络媒体的聚集、放大作用,可能有影响。政府决策和网络媒体之间的关系,或者和网络舆论之间的关系,我觉得可以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网络民众关注度比较高。第二,这种民意达到了相当的共识。第三,政府一直也在考虑关注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要找一个合适的契机。网络、民意在这个时候的推动,恐怕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一个时间点。所以我说不能够把网络民意和现实社会的发展分割开来。网络是一种放大。

  喻国明:我很同意。

  网络之所以现在较显山露水,是因为它在反映情况的时候,它的敏感性,因为它是网民最直接的表达,当然有法律法规把关,但是它可以直接表达,在时间上、效率上、多元性方面有它明显的优势,更加可以让人们在第一时间丰富了解社会变化的方方面面,这可能使网络作为一个信息采集和所谓的社会“晴雨表”方面的作用显得很突出。

  但是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运作过程。传统媒体的跟进,整个行政系统和法规系统的有效率的作为,其实都是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