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灵通用户被迫"说再见" 中低端用户陷入尴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小灵通用户被迫"说再见" 中低端用户陷入尴尬
2009年02月10日 11:13 来源: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要说小灵通有多好,我还真说不上来,不过现在用习惯了,一下要换掉,也觉得挺麻烦的。小灵通不能用,买新手机多花一笔钱不说,小灵通和家里的固定电话是同一个号码,换成手机,多出个新号码,仅仅是通知亲朋好友就够忙上一阵子。”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在浙江杭州幼儿园从事幼教工作的蒋小姐如上说。

  蒋小姐是一位年轻母亲,得知怀孕那天起,出于低辐射环保考虑,她办理了一部小灵通。从手机和小灵通同时使用,到后来逐渐停用手机只使用小灵通,但未曾料想到的是,在孩子出生后,小灵通将要被停用了。

  谈及近3年来使用小灵通的感受,蒋小姐说:“小灵通的话费确实比较便宜。现在不是金融危机吗,便宜当然是个好选择。另外,和家里电话绑定,号码是一样的,话费也打包在一起,挺方便的。”

  与蒋小姐不同,蒋小姐的丈夫马先生是中国移动全球通业务的忠实高端用户。这几天,马先生开始积极“策反”妻子也加入全球通用户的行列。

  不过,蒋小姐对小灵通似乎有点依依不舍。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表示,预备先观望一阵,尽量让自己的小灵通多用一段时间,到迫不得已的时候再考虑转网。在她看来,自己与丈夫对移动通信的需求不太一样,比起有专门的客服为自己服务,环保、便宜的小灵通似乎更切合自身需求。

  小灵通落后?谁说了算

  尽管蒋小姐对小灵通退出市场不太能够接受,但不可否认,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小灵通退出市场,与是否占用TD频段没有根本联系,小灵通本身的发展前景决定了它的退出只是时间问题。

  业内分析师项立刚(博客)就表示,从技术而言,小灵通已经不具前途。市场正在逐渐萎缩,每年用户以30%以上的速度离网,随着换机、移动通信资费的降低,离网速度还在加快。他指出,3年之后,小灵通将基本失去市场存在价值,这是行业的共同判断。

  虽然不少业内专家认为小灵通属于落后技术的范畴,但是,有小灵通之父之称的徐福新却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仅仅从环保角度看,目前还没有一种移动设备能超过小灵通。据他介绍,在小灵通发展较为超前的日本,小灵通的上网速度甚至远远超过了3G手机,从这个角度看,小灵通的技术同样有发展前景。他强调,实践证明,非典、大地震等突发事件发生时,“小灵通是最有效的通信工具。有时甚至成了惟一的通信手段”。

  无论专家们对小灵通技术有什么看法,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先进与否与一种应用是否继续存在往往不具有绝对联系。仍然有不少用户不愿放弃小灵通。作为小灵通发源地杭州的一名普通用户,蒋小姐的想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国内某知名门户网站进行的“小灵通转网政策调查”中,短短一天内,10万多小灵通用户表达了几乎一边倒的观点。

  移动不得不担的“虚名”

  然而,调查结果并不能改变2011年小灵通退市的决定。项立刚就提出,政府在小灵通真正衰落到“雪崩”前提前作出退市的决断,正是政府负责的表现。但是,也有不少业内人士指出,政府利用“频段之争”来解决小灵通的问题,时机和方式选择都不恰当。通信专家董正伟就表示,移动、电信和联通三大运营商具备了依靠市场竞争公平发展的条件,小灵通是否退市和如何退市应当依据市场规律自行解决。

  移动内部人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小灵通退市,说起来是给TD让频段,但是,有多少小灵通用户会转到移动来也很难说。弄不好,移动就担了斩断小灵通发展道路的虚名。”

  虽然移动方面也有所顾虑,但根据上述调查结果显示,移动很可能将是小灵通退市后的最大赢家。调查显示,如果非要转网,有66%的小灵通用户表示会转到中国移动,20%选择转到联通去,仅仅有14%的用户投票表示愿转到中国电信。

  中低端用户的尴尬

  目前,7000万小灵通用户中,中国电信拥有4000多万,假如这些用户流失,就相当于中国电信减少了20%的用户。显然,这不会是电信愿意看到的结果。

  “我们保证您的小灵通可以正常使用。现在也可以新办理小灵通业务。”记者拨打上海电信客服电话,听闻是咨询小灵通退市问题,该客服小姐立刻安抚记者。江苏南京一位接受记者采访的王先生就称,家里曾多次接到电信员工的电话,推荐把小灵通和固话捆绑套餐升级为“189”和固话捆绑的新套餐。在电信员工的动员下,王先生已经成为了189的新用户。

  不过,除了高端用户外,面对大量中低端用户转网后“资费不变”、“赠送话费和终端”、“保留后8位号码”等要求,短期内,电信方面出于成本考虑,难以出台相应措施。“要是政府能适当给予补偿,或者是其他受益运营商能够出让点利益,事情就简单多了。”一位电信内部员工感慨。

【编辑:刘霏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