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码相机投诉显三大热点 缓解纠纷亟待规范标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IT新闻
    数码相机投诉显三大热点 缓解纠纷亟待规范标准
2009年03月26日 16:05 来源:通信信息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数码相机消费市场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无论是卡片机,还是单反机,都已成功走下高阁,进入寻常百姓家。随着数码相机普及速度得加快,问题也开始显现。日前,315消费电子投诉网联合发布了《2008年度数码相机投诉统计分析报告》,报告显示,2008年,数码相机的投诉量同比增长了78.83%,CCD、镜头以及维修费用过高已经成为数码相机投诉的三大热点。业界人士认为,数码相机投诉量大增与国家数码相机行业标准的缺失不无关系,因此,尽快出台数码相机行业标准已成燃眉之急。

  投诉比增近八成

  2008年,中国电子商会主办的315消费电子投诉网共接到数码相机有效投诉1343宗,投诉量同比增长了78.83%。另外,从国家照相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公布的数码相机合格率仅为60%左右的抽查结果来看,数码相机的质量问题堪忧。

  目前,数码相机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两大方面。在产品质量方面,“成像效果差”是用户最关注也是反映最多的问题,作为数码相机成像核心部件的CCD和镜头因此也成了投诉热点。相机进入数码时代以后,CCD充当了传统光学相机中的胶卷的作用。而CCD一旦坏掉,相机就会出现成像故障,直接导致机器无法使用。在CCD上,很多数码相机厂商都“栽”过跟头。镜头也是数码相机的关键部件的“眼睛”。“眼睛”的问题也不少,以柯达V550为例,去年柯达投诉量达到了105宗,其中V550的投诉就占到90%以上,镜头无法缩回就是其被投诉的一个原因。

  相较于产品质量,数码相机在售后维修上存在的问题似乎更大。售后服务问题中,投诉最多就要算是维修费用过高的问题。维修收费不透明,配件的价格虚高,已经成了制约数码相机售后服务进一步提升的一大瓶颈。目前市面上的数码相机,售价最便宜的还不到一千元。因维修昂贵,一些消费者在相机出故障后,面对几乎可以买一部新相机的维修费而放弃维修,直接购买新机器。而消费者选择维修,甚至会花上原价一半的费用。

  维修费用过高

  目前市面上的数码相机,最便宜的还不到一千元。因维修昂贵,一些消费者在相机出故障后,面对几乎可以买一部新相机的维修费而放弃维修,直接购买新机器。还有一部分消费者选择维修,甚至会花上原价一半的费用。业界人士认为数码相机维修费用高主要是两个原因导致的。一是数码相机产品更新快;二是数码相机厂商的维修销售渠道的复杂化。

  首先,更新快已经成了数码相机的一个特点,特别是消费类数码相机。通常,数码相机厂商都会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集中推出新品。新款机子出来后,旧款机子会逐渐降价、淘汰,但是,旧款机子的配件价格是在几年前就定好的,不会因此降价,反而会因为停产,或者是其他原因导致奇货可居,要维修、更换零件自然会很贵。

  其次,目前数码相机厂商的维修渠道复杂化也导致了维修费用居高不下。现在很多数码相机厂商都将自己的售后业务外包出去,以专心主业、降低成本。一些知名的数码相机厂商只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有原班人马的售后维修,其他区域大多采取售后外包的方式。在那些外包的维修点中,难免有不法的商家,漫天要价。另外,很多数码相机厂商的维修定价处于不公开状态,有的只是在维修店里张贴价目表,由于相机结构的高精密度并不被消费者熟悉,一些维修人员暗箱操作私自更换零件,上瞒厂商下欺消费者,从中获取了巨额的利润。

  还有一点要提到的就是,由于国家目前还没有针对数码相机维修收费的相关政策和标准,数码相机售后维修收费缺少相应的约束和规范。

  亟待行业标准出台

  针对以上数码相机市场上出现的问题,相关部门出台数码相机的行业标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中国质量协会用户满意度指数评价办公室樊天顺部长就指出,国内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数码相机强制性标准,使得数码相机在生产、检测及维权等方面都缺乏依据。

  国家数码相机行业标准缺失,各大厂家各自为政,同时缺少缺陷产品的召回制度。问题产品只能依照原国家经贸委批准的行业标准进行检测,对市场的监管、约束力度远远不够。

  具有约束力的国家标准是市场良性发展的前提。国家标准的缺失令国内数码相机市场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门槛。到目前为止,各品牌仍用本企业的标准衡量自身产品,厂商经常以此作为回避自身产品质量问题的最佳托词。家电专家陆刃波建议,生产企业要诚信经营,坦诚面对消费者,不要玩虚假的数字指标忽悠消费者。

  另外,相关部门也要抓紧时间,尽快出台数码相机行业的行业标准,这样才能解决目前数码相机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减少与数码相机相关的消费纠纷。(陈晓晟)

【编辑:段红彪
    ----- IT新闻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