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明年提高养老券覆盖面 几大难题亟待重视——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北京明年提高养老券覆盖面 几大难题亟待重视
2009年12月21日 12:45 来源:北京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从明年1月1日起,在现有基础上北京市将有更多的高龄老人和部分残疾人,享受到政府发放的居家养老(助残)券,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100元。

  “出不了门,下不了楼,上不了街,也干不动家务活儿”,这一老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难题,在普遍实行养老(助残)服务补贴制度后会得到有效的缓解。

  据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底,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超过200万,其中10%的老年人生活半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85岁以上高龄老年人50%存在功能依赖,生活质量因此大打折扣,急需日常服务性救助。

  政府买单,老年人享受服务——从去年10月开始,一项名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券制度在本市部分社区试点,试图破解这部分特殊老年人的生活难题。

  生活难自理,困扰居家老年人

  今冬本市的第一场雪来得早且大。不久前,记者踏雪到西城区展览路街道三塔社区采访。

  “年龄大了,套个被罩也不容易了,搬个什么东西也搬不动。”84岁的哈大妈跟记者诉说她的难处。

  哈大妈是满族人,老伴去世多年,有三个子女,但都不同她住在一起。年轻些还行,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像打扫卫生、挪动挪动桌椅之类的体力活,如今已经干不了了。

  家住西城区月坛街道真武庙社区的田大爷家,跟哈大妈家情况相似。

  田大爷年近八十,患有脑梗,腿脚也不方便。“走不了路,也上不了高,就连衣服也洗不了了”,他说。“大女儿也六十多岁了,还要照看孙辈们,她们也是老人了,有心无力啊!”田大爷对回来看望他们的子女们充满了理解。

  在田大爷与记者交谈中,老伴招呼他去吃午饭。“老伴勉强还能做饭”,他对记者说,“她也八十多岁了。”

  出不了门,下不了楼,上不了街,也干不动家务活儿。日常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完全不能自理,这些严重影响着一些居家老人的生活质量,也成了他们子女的一块心病。

  据北京市老龄委提供的数据,截至2008年底,本市60岁以上老年人有218万,纯老年家庭人口数为38.2万,空巢老人(含与未成年亲属合住的)近60万人,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15万人,而在85岁以上的高龄老人中,50%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依赖。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临近,养老问题无法回避,甚至一个家庭中会出现几代人同老的现象。这些老年人普遍会遇到年老多病、缺乏照顾、生活寂寞等困难,如何改善他们的生活处境?

  从2005年开始,北京市民政局开始围绕居家养老问题进行调研,试图找出一个好办法,破解老年人的生活服务难题。2008年10月份,一种名为“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券(试行)”的代金券,在部分地区推开。

  政府买单,老年人享受服务

  养老服务补贴券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政府买单让老年人享受服务。政府帮助部分年高体弱、无劳动能力的老人克服困难,保证他们基本的生活服务需要。

  记者从市民政局和市老龄办了解到,对特殊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制度,2005年首先在西城区试点,2008年7月市民政局和财政局又联合制定《北京市特殊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办法(试行)》,要求扩大试点范围,在城八区和房山、顺义两区开展特殊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试点。

  哪几类老人能享受补贴,补贴标准怎样,如何申请?在“养老服务补贴办法”中都作了具体规定。

  年满60周岁,北京户籍的高龄老人、纯老年户及仅与残疾子女居住的老年人、城市“三无”老年人、农村“五保”老年人、享受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老年人、民政部门公布的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等都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

  把这项民生政策落实好,首先是让老年人了解它。海淀区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周爱军说,“我们给每位6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送去了一封信,让此事家喻户晓”。

  而具体的工作流程,包括申请、初审、复审、评估、审批、备案,外加社区公示,共七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力争做到公开、严谨、透明。

  每个老人能够获得多少补贴券,取决于对他自理能力的评估,全市为此专门培训了1000多名专职评估员。通过评估等程序后老年人可以享受到50-250元不等的养老服务补贴券。

  哈大妈、田大爷也都申请领取了养老服务补贴券,钱虽不算多,却解决了他们自己力所不及的大困难。

  “小马态度可好了,每月来两次,用两个钟头帮我洗衣、擦地、收拾屋子。我就付给她这个券。”哈大妈夸的小马是一家政公司的服务员。

  月坛街道西便门社区的陈奶奶,每月享受补贴券200元,虽90岁高龄了,但仍穿戴整洁,精神很好。“老伴去世30多年了,解放前做小买卖,吆喝一天连半斤棒子面也换不来。”老人回忆说,“现在好了,这得感谢党和政府啊!”

  据了解,目前老年人用补贴券购买最多的是家政服务类,依次有小时工、保姆、理发、老年饭桌等,基本上覆盖了老年人日常遇到的服务性需要。

  为让补贴券用的顺畅,社区工作者费尽了心思。羊坊店街道有色设计院小区制定了包括18项内容的菜单式服务,月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与30多家服务商签了约。

  据了解,在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券试点期间,本市已有8万老年人受益。市老龄办负责人透露,政府2010年1月1日正式实施“九养政策”后,届时受惠人群范围和补贴标准都会进一步提高,部分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和所有80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将被纳入,受益人数将达40万人。

  给钱还是发券,有关各方存争议

  发放养老服务补贴券是大家都认可的好政策,但在具体发放形式上,是用现金直补还是发放代金券?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看法。

  香河园街道民政科科长李芸讲了一件事。补贴券刚试行时,一位社区老人的子女把电话直接打到民政科,说老太太生活困难,不要补贴券,要求直接发现金买东西。还有的人找上门来打架,不要券、要钱。

  羊坊店街道社区也发生过一件事。一个卖粮油的小伙子拿补贴券到街道服务中心要求兑换现金,说是“老人给的送货费”。在一再追问下,小伙子才交代有人用补贴券换了他的粮油,告诉他可以到中心兑换成现金,如有人问就说是“送货费”。

  北京市“养老服务补贴办法”对补贴券的使用作了明确规定:老年人向居家养老服务单位购买服务时,出具相应面值的服务券。服务券不得变现或用于其他用途,有效使用期为一个月。显然,补贴券并不能等同于现金使用。

  据记者观察,除去部分老年人因经济困难或图使用便利,希望发现金取代补贴券之外,一些社区基层工作者也认为补贴券发放、回收、结算耗时费力,不如发放现金容易操作。

  记者采访了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管理处副处长魏小彪。他曾全程参与了本市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调研和设计工作。

  魏小彪介绍说,这项政策的实施目的,一是希望改善老年人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二是希望培育和发展为老服务市场。如果只是发现金,老年人并不一定会去购买服务,可能实际困难还是解决不了,也起不到开发养老市场的作用。

  他透露说,给钱还是发券,是当初经过认真研究、多方考虑并参考上海、宁波等城市做法后决定的。当时参与制度设计的各职能部门都认为,发补贴券体现了政府开发为老服务市场的决心,不能仅仅因为发钱便利而取代发券,忽视了长远目标。

  西城区在全市最早试点发放补贴券,该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主任田秀良说,发券的对象主要以高龄、空巢、失能老年人为主,是为了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是“为政府分忧,为老人解难,为子女尽孝”之举。他称,那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可以走别的救助渠道。

  据了解,本市针对市民,目前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粮油救助、医疗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救助制度。发放养老服务补贴作为专门为老人设计的制度,承担着特殊的具体任务,不该随意改变功能。

  海淀区老龄办有人对有老人主张用发钱取代发券现象,提出见解,认为目前一些老年人“被服务”的意识还不强,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还不习惯也不适应“被服务”,需要加以合理的引导。

  实际上,本市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的实施,具有现实和历史的多重意义。从当前看,它不仅能解决部分居家老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同时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长远看,它还关系到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市场体系的建设。

  服务商能否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拿到补贴券的老人能否享受到最需要的服务?还取决于签约服务商。服务商是如何看待养老服务券的呢?他们能从中得到实惠吗?

  王志强,某家政公司总经理,他的公司是西城区月坛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签约单位。“最初我们也不理解,为什么不直接发钱?”他说,“现在我们也明白了政府的苦心,站的高度不一样。”

  他算了一笔公司使用服务券的效益账。从最初月收几百元补贴券发展到近两万元,设有三个专职管理人员,如果扣除人工成本,单靠补贴券收益基本是亏的,但此举扩大了企业品牌影响力,使得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介绍保姆业务有了50%的增长,间接地提升了公司效益。

  一家公司的“口碑很重要”。现在公司总体收入的增加,就得益于为老服务。不止一家服务商有这样的体会。

  朱学礼的家政公司是香河园街道签约服务商,为西坝河地区老年人服务。他也认为虽然靠补贴券“基本不赚钱”,但却“带动”了其他服务项目,直接感受就是公司业务比以前“忙了”。

  有多忙?朱学礼随口说出一组数字:“9月份收服务券400多元,10月份就达到了4000多元;9月份为17户老年人上门服务,10月份是54户。”

  家政服务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项目,家政公司也因此尝到了接受服务券的甜头,其他类型的签约服务商是否也如此呢?

  朱桂萍的理发店开在展览路街道三塔社区内,顾客主要是小区居民,自打成为服务券签约服务商后,上门服务的次数增多了,小店辐射范围也扩大了,现在每个月能收到3000多元的补贴券。

  记者还随机采访了几个比较“冷门”的服务行业,如送水、照相、足疗等,多数签约服务商都说自己的业务量有增加,同时也表示,为老人服务是好事,企业讲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能忘社会效益。

  用好服务券还有多少难题待解

  随着2010年1月1日起本市养老(助残)券覆盖面扩大和补贴标准的提高,在试点期间遇到的一些问题亟待引起重视。

  为老服务市场支撑体系如何加以完善?

  “养老服务补贴券本身得到普遍拥护,但服务支撑体系还跟不上”,市老龄办负责人对记者说。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全市还没有一家成规模的养老服务补贴券签约服务商,也没有一家专业为老服务企业。现有的签约服务商大多是个体户或小的民营公司。

  “家政服务属微利行业,需要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王志强总经理说。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如果能够适当减免税费、场地租金,提供优惠小额贷款等,会有助于形成一批具有专业性、示范性、上规模的为老服务企业,建立起稳定的养老服务市场支撑体系。

  如何保证补贴券使用方便和服务高质量?

  落实养老服务补贴制度,不仅要加强管理,同时需要在政策、制度层面上进行完善。

  ——补贴券发放形式混乱。试点期间,补贴券是发“券”还是发“卡”没有统一规定。甚至在一个区内有用“卡”的,有用“券”的;在同一时间内有“卡”改“券”的,也有“券”改“卡”的,形式上五花八门。需要有关部门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尽快选择确立一种比较规范、使用方便、易于管理的形式。

  ——补贴券无法跨区使用和结算。香河园街道的同志介绍说,有位户籍在朝阳的老年人,现居住在石景山区,他持有的朝阳卡无法在石景山使用,因此享受不到政府提供的养老服务。本市有类似情况的老人比较多,他们期待补贴券可跨区使用和结算。

  ——制定签约服务商准入制度。企业具备了什么标准才可以成为签约服务商?目前本市没有明确的规定,各街道居委会多是根据需要做选择,缺乏严格的服务标准作企业准入依据,亟待设立服务商准入门槛,确保养老服务的质量。

  怎样降低服务券制作成本和提高使用安全性?

  在试点中出现的养老服务补贴券“制作成本高、防伪性差”的问题,也值得注意。

  补贴券是一次性使用,用后回收集中销毁,因此成本较高。据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管理处的同志介绍说,按照面额2%的印刷成本算,目前每年仅印制费用就高达数百万元。

  防伪性差也是补贴券使用中的一大隐患。服务券作为有价证券,如何识别虚假补贴券、提高其防伪性和安全性,也应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相信有关问题在新政策实施后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刘振生)

  相关链接

  居家养老(助残)服务

  (“九养”)办法

  为切实解决北京市养老与助残问题,构建北京市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化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本市“9064”(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养老服务模式,促进老年人、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北京市将于2010年1月1日起,按照“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实施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简称“九养政策”)。

  第一条 建立万名“孝星”评选表彰制度。

  第二条 建立居家养老(助残)券服务制度和百岁老人补助医疗制度。

  第三条 建立城乡社区(村)养老(助残)餐桌。

  第四条 建立城乡社区(村)托老(残)所。

  第五条 招聘居家服务养老(助残)员。

  第六条 配备养老(助残)无障碍服务车。

  第七条 开展养老(助残)精神关怀服务。

  第八条 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

  第九条 为老年人(残疾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

  本办法由各区县政府负责组织实施,所需资金由福利彩票公益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失业保险金承担,不足部分由财政予以补足。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