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性猝死多因心律失常 “三不”现象亟待扭转——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心脏性猝死多因心律失常 “三不”现象亟待扭转
2009年11月09日 14:51 来源:扬子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每年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

  专家指出,中国心脏性猝死年发生率为41.84/10万,也就是每年有至少5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不了解,不重视,不治疗”是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心律失常预防和诊治的主要问题,公众对心律失常这一常见疾病的知晓率严重低下,控制率和治疗率更低,公众教育工作迫在眉睫。

  江苏省人民医院王虹院长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年龄最高、致残率最高,导致的医疗费用增长最快的一大慢性疾病,我们国家知名的演员像侯耀文、马季、高秀敏这些知名演员猝然去世,他们都死于猝发的各种心脏病。所以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已经构成我国医疗、卫生乃至我国社会生活当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社会问题。并且伴随着我国工业化革命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脑血管发病发生的趋势还在不断地上升,所以它的防治的局面非常严峻。

  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科主任曹克将教授说,心律失常是常见病症,是指心跳节律或速率的异常改变,包括心跳过快、过慢或不整齐。人一生都会经历心律失常,更多见于有病变的心脏。轻度心律失常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对人体不产生危害;少数严重心律失常因发生突然,救治成功率低,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最主要原因。据统计,心脏性猝死88%由心律失常导致。

  三点倡议预防为主

  曹克将教授向媒体介绍了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提出的三点倡议。

  第一,将“健康心跳,健康心”作为一个常规普及教育项目来推进,每年10月或11月通过媒体宣传和公众教育来推广心律失常的防治知识。他说,讳疾忌医、低估病情、缺乏对现代医疗科技的认知,使得许多本可以得到有效防治的患者死于心脏性猝死。

  第二,加强检查和预防,大多数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得以明确诊断。也可通过识别高危人群,提高患者亲属和同事及全社会的救治水平,加以预防。在心律失常病人中,较为常见的是房颤。我国现有800万房颤患者,房颤发病率接近1%,而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正常窦性心律人群的5倍。心律失常人群中的另一个高危人群是冠心病人,尤其是合并心功能低下,以及曾经有过心梗和猝死经历的患者。这样的高危人群不能抱有侥幸心理,一定要及早选择和接受有效的疗法。

  第三,崇尚科学治疗,不回避新疗法新科技。一旦心律失常诊断成立,患者可以选择药物、导管介入手术或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ICD)和心律同步装置(CRT)等方法来达到预防和治疗目的。曹克将教授指出,公众对药物疗法比较熟悉,对起搏器、ICD等植入器材疗法的认识还有待提高。目前,美国每年的ICD植入量高达16万台,中国只有近千台,这一差距背后的原因不光是经济上的,更因为认知度低,植入医师队伍不足,以及医保覆盖程度低等。其实,许多研究表明,适应症患者尽早寻求起搏器和除颤器等科学治疗手段,具有显著的社会和医疗经济意义:可以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工作时间,避免心脏骤停带来的高昂抢救成本等。

  专家们同时呼吁,要建立和完善社区医院、大型公共场所的应急救助系统;建立心律失常患者由基层医院至上级医院的绿色通道;建立国家级数据监控中心,从而积极推进“健康中国2020”战略目标的实现。 (新言)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