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法》关乎食品生产的生产力和道德力——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食品安全法》关乎食品生产的生产力和道德力
2009年06月16日 15: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宋青宜

  千呼万唤始始出来的中国的《食品安全法》颁布近一个月了,随之而来的有一些问题,也一直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我想到了两个词:一个是生产力,一个是道德力。

  食品生产,需要生产力,而且这个生产力必须是先进的“生产力”。什么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指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像。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生产力三要素。但是,按照马克思的观点,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马克思说:“如果不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活动和相互交换其活动,便不能进行生产,为了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生产关系赖以存在的物质条件就是生产力。而生产关系,也有三要素,即人们在生产资料的占有上彼此间的关系;在生产过程中生产者之间的关系和地位;生产完成后人们在产品分配问题上彼此间的关系。当然,先进的生产关系,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比如,中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构建了一种新型的生产关系,结果,生产力就大大地得到了解放。

  从中国目前的食品产业来说,由于生产力的“解放”,使得我们的食品,种类更加丰富,样式更加新颖,也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比如,以前我们要喝水,就要将井水、自来水放在水壶中煮开了才能喝,这是一个相当麻烦的过程;而今,我们要喝水,会非常方便,因为我们可以喝各种各样的经过工厂加工生产的“水”,比如各种各样的矿泉水、纯净水、天然水。生产力的“解放”带来的琳琅满目的食品,极大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要。这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但是,在我们的食品越来越“丰富多彩”的同时,一个日趋严重的问题,也越来越困扰着我们,那就是食品的安全问题。

  什么是食品安全问题?

  我认为,这涉及到两个方面,一个是食品量的问题,一个是食品质的问题。“量的问题”不是我今天要说的问题,我要说的是“食品质的问题”。这个“食品质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食品质的问题”也有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食品存在着“不安全因素”,有的指标甚至超过了国家的标准,但尚未对人的健康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和损害,如雀巢碘超标、植物油等级不合格等,属于不合格但不存在安全问题;另是,食品的确存在着“安全问题”,如一些严重超标的食品添加剂的化学物质,会导致癌症等疾病,严重损害人的健康,如三聚氰胺事件等。

  不管是前一种“存在着‘不安全因素’”也好,还是后一种“的确存在着‘安全问题’”也好,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食品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似乎与生产力无关,但却和道德力有关了。

  道德力是一种什么样的“力”?让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道德”。

  按照一般的解释,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人们的行为原则和规范的总和。道德不是靠国家强制,而是靠一定社会舆论,靠传统力量,靠风俗习惯,靠人们的思想信念,靠教育形成的。道德在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树立社会风尚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作用。

  中国是世界知名的文明古国,有着灿烂的文化。在独有的文化数千年熏陶下,中国人是特别讲道德的。文化,从其本质上讲,是一种价值取向;而道德,则是文化的精华和内核,它明确地告诉人们,“这可以做,那不该做”。比如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三纲五常。

  三纲五常就是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也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直遵从的“秩序”。其中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即所谓的“大道”;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倡导的常行不变的五项道德标准,也就是所谓的“常道”。儒家告诫人们,做人一定要有遵循“大道”和“常道”。那些“大逆不道”者,自然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这个“道”,就是“大道理”。 “道”之真意甚多甚广,包容乃大乃全,但其中之真谛却是与人生之追求相关切。老子在《道德经》中“开宗明义”,说:“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说好理解也好理解,说难理解也的确难理解,但不管怎样,在老子的心中,这个“道”是一个最为重要的东西。于是,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可见,这个“道”是多么的重要,是一切的“源头”,是一个带有规律性的根本的东西。孔子要人们“志于道”,就是告诫人要有大的志向大的追求;而“据于德”,则是要人在“实践”中,要据德而行。这个“德”是应“道”而生的,是人通过修身养性而形成的一种品性。而“依于仁”,就更加具体了,用我们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可操作性”了。如果说,“道”是宏观的,“德”和“仁”就是微观的了。所以,古人常常把“仁”“德”合在一起说“仁德”。

  这个“仁”是“五常”之首,是排在义、礼、智、信之前的。所以,我认为,“仁”是最为关键的。没有了“仁”,一切都枉然。什么是“仁”?“仁”就是“爱”,就是“博爱”。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讲得就是“仁爱”,即“博爱”。这与孔子对大同之世的理解“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前几天,我看了茅于轼先生的文章,他说他活到了80岁,觉得有一句话一定是做人的准则:自己享受生活,也帮助别人享受生活。“帮助别人享受生活”,就是施仁爱与他人。这是做人的最基本的德行,也是最高境界的德行。所以,“仁”字,不是一个“人”而是“二人”,它包括“我”和“他”。

  道德之所以成为一种“力”,是因为,道德始终是推动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法律也是一种“力”,但是,法律是“你必须这样做”,而道德是“你应该这样做”。法律是强制性的,你违反了它,就要受到严惩;道德是非强制性的,你违反了它,你顶多只会遭到舆论的批评。道德是一种大家约定俗成的规则,是每个人都已经认同了的,因此,讲道德,是每个人都应该是从内心发出的呼唤。道德沦丧,是非常可怕的,它会让人变得极端自私。自私是人类最丑陋的东西。自私的结果是,人类用自私毁灭了人类自己。《圣经》中的“亚洛方舟”的故事的起因,就是由于当时的人类极端自私而没有专一的信仰,结果惹恼了上帝,遭到了“毁灭”的惩罚。

  道德力之于食品生产,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最典型的例子是,由于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引发了牛奶的“三聚氢氨”事件,结果是“三鹿”轰然倒台。“三鹿”的“生产力”可谓是现代化的了,可是由于没有“道德力”的支撑,它的“生产力” 最终归于零。

  所以,我认为,生产力并不代表一切。生产力是物质的,道德力是精神的。道德力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必须要有道德力作为支撑。生产力可以生产出产品,但这种产品是“死的”,只有把这种“死的”产品中,浸泡于道德的溶液中,“死的”产品才会变成“活的”产品,才能“鲜活”地“走进”千家万户。因为,人们更为看重的是,这个产品上是否附着着道德的元素。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们看重的并不是你的生产能力,而是你的道德水准。可见道德这种精神层面的东西,会演化为一种无形的“生产力”,我称之为“道德力”。

  所有的产品生产都少不了道德力的支撑,但道德力之于食品生产就显得尤为重要。食品生产有其特殊性,因为其产品涉及人的健康。食品生产的过程也非常复杂,它涉及到三个产业,即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具体又涉及到种子、土壤、灌溉、施肥、收获、运输、加工、包装、冷藏、销售、再加工等环节。这些环节中,只要一个环节有道德力的缺位,那最终到达餐桌的食品就很可能会涉及到“安全问题”。

  我们现在的中国,食品生产的技术和设备,不能不说是“最为先进的了”;食品的质量标准,不能不说是“最为严格的了”;食品生产的法规,不能不说是“最为完善的了”(《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历时5年,经过了13次立法调研和全国人大4次审议),但是,我们的食品为什么还得不到公众的信赖?为什么中国人会普遍发出恐慌:“我们还能吃什么?”我们倒底怎么了?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食品生产缺乏道德力的支撑。惟利是图成了食品生产者的较为普遍的“德行”。这是一个不得不引起国民高度重视的客观事实。因为,丧失了道德力的生产力,如同谋财害命。

  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高占祥先生说的好:“在中华大地上‘仁、义、礼、智、信’永远不会过时,只是需要不断赋予新的释义而已,它应该成为人们的信仰、成为人们遵循的生活准则。今天,我们应该大声的呼唤‘良心’,呼唤‘诚信’,呼唤‘孝道’,呼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金言。用道德力去扫除那些丑陋的东西,用道德力去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食品安全法》的出台,是为了让我们国人更好学会自尊、自重、自觉、自醒。我们呼唤在食品生产中注入道德力,是为了更好地推动中国的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如果中华文化可以用博大精深四个字来概括的话,同样中华饮食文化也有着深刻的内涵,其中包括生产力和道德力。生产力和道德力绝不是两座静静的山脉,而是两条奔腾的江河。如果一条是母亲河——黄河,另一条就是中华腾飞之巨龙——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文明;长江勃发着巨龙的力量。这两条“奔腾的江河”,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时代的脉搏一起发展一起跳动的。

  有了这两种力量的凝聚,中国的食品产业才会创造出无以伦比的辉煌。由此,中国的食品产业才会不辱祖国,不辱时代,不辱人类,不如使命。

  (作者系知名旅日华人、日中环境协会理事长、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

【编辑:唐伟杰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