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采取全方位策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采取全方位策略
2009年08月24日 15:52 来源:解放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夫妇按照政策生育第二个子女。那么,鼓励“合法二胎”能成为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手段吗?

  人口老龄化的实质,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于超过了一定限度。例如,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因此,要降低人口老龄化程度,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提高生育率,增加新生人口。然而,我国当前人口总量仍然庞大,维持低生育率是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主要目标,现阶段要提高生育率,必须谨慎行事。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二胎”,是在符合国家人口宏观政策基础上,改善上海市户籍人口深度老龄化的一项应对举措。

  上海市合法的“二胎”生育条件,城市中有9种,农村里有12种。这看似放宽了生育条件,实则不然。有关条件实际上非常严格。当前,在处于育龄期的家庭中,能够达到这些条件的家庭数量就较为有限。再加上世易时移,在面对日益提高的生活成本、工作就业压力、子女养育成本,强调实现自我价值人生观等的影响下,如今城市年轻人生育子女的动机已经不再是“养儿防老”,不少人不再视“无后为不孝”,也不再视“传宗接代”为人生责任。生育观念的重大变化,使合法生育“二胎”政策的效果打了折扣。

  上海市年轻人生育意愿系列调查结果显示,1983年被调查者的生育意愿为2.04个孩子,1992年为1.63个孩子,1994年为1.52个孩子,1998年为1.42个孩子,2003年为1.10个孩子。年轻人生育意愿的明显下降,再加上人口性别比失衡,这使未来的城市生育率很可能持续走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上海市人口总和生育率为0.64,上海市的生育率已经达到了较低的水平。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所有符合现行“二胎”生育条件的家庭都能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其对人口老龄化的应对力度也是微弱的,且要在20年至30年后才能见效。尽管随着时间的推移,“双独”家庭(夫妻双方均为独生子女)的数量可能会逐渐增多,符合生育“二胎”条件的人会越来越多,但是未来能否形成积极的生育观及生育意愿,并不容乐观。

  1990年,日本的总和生育率下降到了1.57,引起日本社会各界的强烈震荡。日本政府开始制定新人口政策,陆续出台了“育儿减税”方案、职业妇女育儿“留职有薪”方案、降低人工流产水平等直接和间接人口政策,从多方面鼓励生育。然而,结果收效甚微。日本的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2007年降为1.33。

  德国在1970年进入人口更替水平,1975年总和生育率降到1.48,出现人口负增长。政府也开始采取各种直接或间接鼓励生育的措施。然而,这些措施效果也并不显著,2005年德国的总和生育率降到1.30,新生婴儿数量大量减少。2006年9月,德国政府出台了鼓励双职工夫妇多生育的更加优厚的政策,但是生育率的提高依然艰难。

  日本和德国的实践说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是必然趋势。此外,在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个人的生育观也会发生变化。而新的生育观和生育行为一旦形成,在短期内要改变是非常困难的。我国的人口情况与上述国家有所不同,但人们生育观的形成及其发展演变是顺应历史规律的。因此,必须重视生育观变化对人口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目前,上海老龄化程度已经接近世界人口老龄化最高的国家水平。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采取全方位的策略:

  首先,鼓励符合有关条件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提高生育率,增加新生人口,这是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根本方法。人们或许担心,一旦鼓励合法生育“二胎”,会不会像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样出现人口反弹。其实,这样的担忧是不必要的,在生育观念发生大的变革之后,人们的生育行为将有较长时间的惯性,生育率不会在短期内飙升。

  其次,要树立良好的生育观念,加强和鼓励有关“二胎”政策的宣传与落实,建立配套的政策保障体系,这是应对老龄化问题不容忽视的手段。要提倡每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鼓励符合相关条件的家庭养育第二个孩子,消除对出生婴儿的性别偏见,倡导养育子女是一项社会责任,减少都市中“丁克”家庭的比例。同时,为了促进城市年轻夫妇适时生育,可以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如育儿津贴、幼儿入园补助政策等,减少其养育子女的负担和压力。

  再次,健全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确保所有老年人安全养老,是现代社会化解老龄化风险的有效手段。改善人口结构,是一个持久而漫长的过程。目前,当务之急是要健全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保障的覆盖范围,确保老年人享有基本的养老金保障,并享有必要的生活照料、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杨翠迎)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