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时报:“黑诊所”是公共医疗体系的暗疮——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京华时报:“黑诊所”是公共医疗体系的暗疮
2009年10月21日 14:14 来源:京华时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北京市卫生监督所的一项调研报告,勾勒出了北京“黑诊所”的分布图。全市7个区的26个重点街道和乡镇养活了1200多家屡打不绝的“黑诊所”。

  没有法律保护、没有正规资质、没有安全信誉的“黑诊所”为何屡打不绝,始终能茁壮地野蛮成长?答案并不难找。像其他地下经济的形成一样,供需双方具有互相认可的交换价值。低收入就诊者为“黑诊所”提供了运转资金,“黑诊所”则为就诊者提供基础医疗服务,双方各取所需。即使“黑诊所”具有危及人身安全的重大风险,但在就诊者的利益核算中,这个风险比例毕竟偏低,低价格足以对冲掉在正规医院可能遭遇的另类风险,比如傲慢的服务和高不可攀的价格。

  老百姓总是现实的。由于经济核算的考量,低收入或缺乏医保的就诊者就更现实,这种现实决定了“黑诊所”的生存状态,还折射出处在阳光下的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生存状态。公共医疗体系供给的严重不足和医疗水平的严重失衡,培育了“黑诊所”生存的土壤。

  而现实中,握有绝对多数公共医疗资源的正规医院,即使时常面临舆论压力,仍然不能令群众满意,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和矛盾迅速增加。这难免会使一些低收入就诊者认为——既然正规医院也处在社会信任度的低水平上,那与“黑诊所”又有多大区别?“黑诊所”的背后,其实存在这样一种更为复杂的社会心理背景。

  “黑诊所”是公共医疗体系的暗疮,二者间存在着奇怪的寄生关系:如果正规医院的服务和价格水平向民众期许的水平靠拢,“黑诊所”就会失去生存土壤;反之,“黑诊所”就总是能得到养分。因此,一查了之,一关了之,不可能断绝“黑诊所”的后路,风头一过,还会卷土重来。从根本上说,还公共医疗体系的公共属性,加大公共医疗体系的供给,平衡并提高公共医疗的服务水平,是彻底解决“黑诊所”问题的王道。

  此外,也需要加快公共医疗体系的多元化步调。实际上,北京市早已对此做了多方探索。比如兴建社区医院及构建“医疗服务共同体”。在这个体系里,以三级医院为联动核心,社区、二级医院等一个个散落的医疗终端,被串联起来,形成医疗服务的组织网络。但由于现有医院管理体制分割而治,这种尝试仍面临现实困难而难以推广。

  一定程度上说,对公共医疗体系的持续改革决心决定着公共医疗体系的完善程度。这既是民生的要求,也是北京这一首善之区的要求。一个公平合理完整的公共医疗体系是提升北京内涵的核心组成部分。只有对医院的产权归属、市场培育、资源分配全方位地重新划分整合,公共医疗体系的前景才会真正明朗起来,而“黑诊所”的分布空间才能挤压下去。(徐立凡)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