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医改弃逐利重返公益,让医患都有尊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评论:医改弃逐利重返公益,让医患都有尊严
2010年02月25日 09:3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意见》只是指明方向,提出了试点方案,得到具体落实才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谁来承担投入责任,财政上如何保障,改革的详细时间表,无法完成如何问责……

  2月23日,备受关注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正式公布,明确公立医院改革从今年开始试点,并在全国选定上海等16个试点城市。(本报昨日1版)

  公立医院直接面对患者,上游连着卫生管理部门和医药企业,公立医院改革是新医改的核心环节,被卫生部部长陈竺称为“最艰巨”的任务。公立医院改革是个复杂的工程,牵涉医生待遇、医疗投入、医药体制等各种利益的调整和再分配。因此改革意见才姗姗来迟,甚至一度传出“暂停”的消息。

  说复杂,其实也不复杂,把公立医院改革的目标转化为患者的感受,无非是有了病敢去看,看病不再难也不再贵。用《意见》中的话说,核心就是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公益的反面,就是逐利。名为“公立”,实为“营利”,我国公立医院长期处于“名不副实”的尴尬境地。以提供公共医疗服务、救死扶伤为己任的公立医院,一旦陷入逐利深潭,各种乱象就不足为奇:开大处方拿天价药、诊疗常常过度、排队拿号像打仗、医疗纠纷不断……

  医疗是最重要的民生大事之一,也是温总理所说“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前提。健康权无法保障,有病不敢去看,治病先谈钱,挂号排队像逃难,怎么谈得上幸福和尊严?其实何止是患者,如果放手逐利,受害的还有医院和医生。专业技术和劳动无法赢得尊重,开个方子还要琢磨怎么挣钱,医生甚至要戴着钢盔上班,自己也会觉得没尊严。

  公共医疗“重返”公益性目标。我国新公布的医改指导意见,主要亮点就是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公立医院补偿机制,这无疑直面了难点,抓住了重点。

  几乎与《意见》公布同时,美国总统奥巴马也抛出了“总统版”的医改方案,可见医改是个世界性难题。中美两国医疗体制不同,医改的重点也大异其趣,但核心问题一样,都是投入问题。奥巴马版的医改方案,需要投入9500亿美元,这还是折中的结果。而两党争议的焦点,就是钱数多少、从哪里出。

  而我国改革试点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逐步取消药品加成,斩断以药养医机制,将公立医院经济补偿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种。

  原本按规定,药品加成仅占公立医院收费的15%,但实际上却要高得多。在一些已经试行药物零差价的医院,患者医药费用下降了50%左右,医院收入则减少60%左右。也就是说,医院不“卖药”了,就可以大大降低医疗费用,让老百姓得实惠,但也等于断了医院主要的“财源”。因此,医改的一大核心、可以说是最大难点就是加大政府补偿力度,保障断了以药养医后的医院正常运转,保障医生有稳定的收入,使其能潜心钻研技术,把心思放在患者身上。

  医疗投入跟上了,当然还有补贴如何分配、如何监督使用和建立激励机制的问题。这些,可以通过医生绩效工资、多点执业等,调动医生积极性,充分挖掘社会医疗资源。

  其实,《意见》也只是指明方向,提出了试点方案,得到具体落实才是医改能否成功的关键。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明确:谁来承担投入责任,财政上如何保障,改革的详细时间表,无法完成如何问责……这样,才不会像教育投入一样,设定的目标十几年都“无法完成”。

  医改是对已有利益格局的打破和再分配艰难过程,既需要改革主导方有全面统筹、兼顾各方利益的智慧,也需要既得利益方放眼长久的考量和壮士断腕的魄力。目前,公立医院改革刚开始试点阶段,试点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估算出需要投入多少钱,各级财政如何分担,如何建立科学的补偿和激励机制等。这些都是我们下一步应该紧盯的,也是衡量试点成果的重要指标。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