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隔离防病毒在家庭传播 别让孕妇照顾病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居家隔离防病毒在家庭传播 别让孕妇照顾病人
2009年06月26日 10:32 来源:广州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医学指导/广州市疾控中心杨智聪副主任

  近日,东莞发生学校甲型H1N1流感集体暴发事件,随后国家教育部、卫生部联合印发《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方案(试行)》,这些都意味着下阶段甲型H1N1流感的社区发展形势或日益严重,防控力度也应不断加强。

  昨日,广州市疾控中心出台《广州市甲型H1N1流感社区防治工作方案(试行)》,方案以及附设指引进一步将个人、家庭防护“细致化”:洗手洗多久、哪些人不适宜照顾病人、居家隔离应怎样饮食……“巨细靡遗”之下是希望市民能高度重视疾病传播,对自己、家人和社会负责。

  “如果流感大流行,做好大量居家隔离的流感病人工作将成为社区的主要任务,如果只具有普通流感症状,不发烧或体温在38℃以下,病情没有逐渐加重者,都可以居家隔离观察。”广州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杨智聪介绍,重视疾病且不恐慌,就能实现科学防控。

  居家隔离应多饮开水

  如果社区大量暴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居家隔离将成为较好的隔离操作模式,而居家隔离对于患者、家人将提出以下不少要求:

  1.确保充分的休息、及时补充每日体内所需水分对于身体康复非常重要,病人应饮用开水、肉汤、运动饮料等能量液体,以确保身体不会处于脱水状态;

  2.患者独居一室,专人护理,要随时关闭病人房间的门,有条件时,给病人配备单独的卫生间;

  3.在家中隔离至少7天,直至发热褪去;

  4.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

  5.礼貌咳嗽,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子;

  6.洗净双手,经常用肥皂和清水或者酒精棉清洁手,特别是在咳嗽和打喷嚏后;

  7.密切注意身体变化情况,如果病情加重,立即向当地医疗机构寻求专业帮助;

  8.由看护者在家中向患者提供支持性护理,包括卧床休息、补液(由社区护士或志愿者中有医生或护士资格者执行)、必要时服用退烧药、按处方服用抗生素以及保证良好营养等。

  不要滥用抗病毒药

  此外,还有家庭用药注意事项:大部分甲型H1N1流感患者,不要滥用抗菌和抗病毒药物,但对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病人,抗病毒药物是必须的,但必须由医生决定;甲型H1N1流感病毒有可能合并其他的细菌感染,如果出现患病时间较长或者病情有变化的情况,应该接受医生的检查诊治。

  如果要帮助儿童和青少年病人舒缓甲型H1N1流感症状,比如发热和头疼,最好使用“退热净”或“布洛芬”;如果没有专家指导,4岁以下的儿童不能使用非处方感冒药。不要让儿童和青少年病人随便服用阿司匹林。

  防止甲流在家庭间传播

  “如果进行家居隔离,预防病毒在家庭成员间传播也将成为患者家属应学习的重要课题。”杨智聪表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需要注意:

  1.除护理病人的专人外,其他家人应避免与病人接触,不要探视;

  2.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要求,如果病人必须离开隔离的房间(比如上厕所、外出就医等),必须戴上口罩;

  3.家庭成员要注意保护自己,应该经常洗手或者用酒精棉清洁手;必要时在专家的指导下,使用抗病毒药物,以增强自身抵御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能力;或者在中医指导下,服用增强抵抗力的中草药;

  4.经常打扫卫生,保持室内环境的洁净卫生,对地面、墙壁、天花板、家具、家电、家庭电话、门把手、水龙头把手等表面的清洁,使用一般清洁剂即可达到目的;必要时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250mg/L~500mg/L含氯消毒液对上述场所及物品进行湿式拖扫或擦拭,家里公用的卫生间要做到每天清洗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特别是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以开门窗通风为主,或使用排气扇保持空气流通,尽量少使用空调机;空调机应定期清洗或更换滤网,以保持空气的清新,必要时可用0.2%过氧乙酸溶液或500mg/L~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空调器;

  5.看护者在接触病人或者进出病人房间后,一定要洗手,使用纸巾擦手,然后丢弃;

  6.不要让孕妇照顾病人,因为她们在怀孕期间抵抗力相对较弱。(涂端玉)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