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用药难做“未卜先知” 患者需理解基本规律——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医生用药难做“未卜先知” 患者需理解基本规律
2010年03月01日 16:57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在行医过程中,医生总希望能有一种安全有效和方便的治疗手段,使患者能药到病除,这也是众多患者和家属的想法。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至今尚无法做到这一点,更谈不上未用药而先知疗效。病人如果能理解这个治病规律,医患关系将获得显著改善。

  以高血压为例,目前至少有6类药物用于治疗高血压。一个病人,尤其是初诊病人,究竟选用哪一种药,其实医生心里并不能确定。医生选择用药的过程通常是这样的:根据症状、经验(如病人年龄、发病季节、工作和生活环境等)做初步判断,认为如果用A药,那么有75%的可能是有效的;如果用B药,那么仅有50%的可能会成功。于是医生决定用A药。也就是说,每个病人在医生眼中意味着一个成功的几率。但从病人个体角度来讲,要么有效,医生本事大;要么无效,医生没本事。

  治疗心律失常亦如此。抗心律失常的药物也有许多种类。有些病人用心律平好,有些病人用慢心律好,还有些病人用乙吗噻嗪好,有些开始用效果好,用久了效果逐渐变差,换种药又有效果。每个病人的个体情况都不同,在治疗过程中通常需要医生的反复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应当允许医生对具体病情的认识逐步深化,不能不切实际地要求医生手到病除。就目前的医疗条件下,许多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根治难度很大,甚至根治不了。

  具体到病毒性心肌炎引发的心律失常。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大体可分为3类:缺血型(心电图ST-T改变)、心律失常型和缺血型合并心律失常型,识别通常需要进行同位素心肌显像。对于有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改善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但是仍有一小部分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无改善,医生无法做出预先判断。

  疾病是医患双方共同面临的挑战,医患联手共同迎战并探索,才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王彤 蒋锦琪 上海市胸科医院急诊科 主任医师)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