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39名血透患者染丙肝续:15名为院内感染——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安庆39名血透患者染丙肝续:15名为院内感染
2010年01月08日 15:28 来源:中安在线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安庆39名血透患者感染丙肝事件,引起了(安徽)省卫生厅和国家卫生部的高度重视,昨天(7日),安徽省卫生厅专家组已经赶赴安庆市对此开始调查。卫生部派出的专家组预计在今天赶到安庆指导调查工作。有关部门将根据调查结果并依据有关法规,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而15例初步确诊为院内感染的患者到底是谁,当地卫生部门尚未公布名单。

  揭秘

  院内感染者,时间跨度长

  据安庆市卫生局介绍,此次在安庆发生的血透感染丙肝事件,不完全相同于霍山县的血透感染丙肝事件,一方面宜城医院是安庆最早设立血透室的医院,有着22年的血透临床经验,其血透科系安庆市临床重点学科。另一方面霍山发生的血透丙肝事件,院内感染丙肝患者都是在2009年新发的,而宜城医院初步认定的15例院内感染丙肝患者,被感染丙肝时间分散在不同的时间段,最早要追溯到2004年。

  据了解,宜城医院初步认定的15例院内感染丙肝患者,被感染时间分别为,2004年新发丙肝1例,2007年新发丙肝3例,2008年发现6例,(1例是2003年12月开始透析,1例是2004年6月开始透析,4例是2007年开始透析),2009年新发丙肝5例,而这15例丙肝患者中有部分人存在在其他医院透析和输血的经历。另外,记者还了解到,这15例院内感染丙肝患者,最长的血透时间达到了13年。

  用同台机器,情况很普遍

  昨天记者采访了一位因血透感染上了丙肝的黄先生,现在他在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做血液透析,此前也曾在宜城医院进行过透析,但何时在哪里染上丙肝,他自己无从知道。

  据了解,在2000年国家要求血透前必须检查丙肝,宜城医院于1987年设立血透科,乃该市最早设立。医学实践证明血透时间越长感染丙肝的风险越大。另外由于透析在我国起步较晚,需要透析的患者众多,多人使用同一机器的情况普遍存在,而丙肝病毒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在早期很难被发现,这样血液透析室的严格分区和设备的严格消毒措施就极为关键。

  案例

  血透一年后,被查出丙肝

  昨天傍晚,记者见到了刚从宜城医院做完血液透析回家的患者吴福树,他是向安庆市卫生局反映宜城医院血液透析患者感染丙肝病毒情况的6名患者之一,今年37岁,进行血液透析已经快10年了,但是否是15例初步确诊为院内感染的患者,由于当地卫生局没有公布名单,吴福树还在等消息。

  吴福树说,他是2003年初被查出患上尿毒症的,曾在安庆市一家综合性大医院血透过几次,2003年6月份转到宜城医院进行血液透析。在住院之初,宜城医院就对他进行了相关的体检,当时并未发现乙肝、丙肝等传染性疾病。但在2004年的一次检查中,吴福树被查出染上丙肝。

  医护人员说,不需要治疗

  2009年12月初的一天,在宜城医院进行血透时,他在向病友请教透析的相关知识时意外得知,在宜城医院进行血透的患者中,有不少乙肝和丙肝患者。他后来询问血透室一位姓王的医护人员,却被告知:“感染上丙肝没什么大不了,病毒在体内20~30年不会发作,不需要治疗! ”

  吴福树对记者说,血液透析室本来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再造室,被很多人称为第二次生命的发源地。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在透析期间,丙肝竟与他们不期而遇。

  于是,去年12月21日上午,吴福树和其他6位病友一道向安庆市卫生局反映在血透期间感染了丙肝这一问题,并要求讨个说法。

  “拒绝”丙肝

  自1989年医学界发现丙型肝炎病毒以来,全球有1.7亿人受到感染。有调查表明,丙肝是引起肝病,包括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原因。丙肝的传播途径与艾滋病类似,主要是血液传播、性行为传播、母婴传播,通过血液传播的几率最高,同时在吸毒者和多位性伴侣的人群中感染率也居前位。预防上,更多的还是要靠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下五种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感染丙肝病毒:1、静脉注射使用无菌注射器。2、不共用牙刷。3、不共用剃刀。4、使用安全套。 5、去正规的地方文身。

  费用难报销,治疗成难题

  面容疲惫的吴福树说,由于患上了尿毒症,他早已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靠亲戚救济维生,政府今年为他办理了低保,但现在低保金还没有拿到,所幸的是,2009年医保能报销他95%的医疗费用。但染上了丙肝他治疗费用就难有保障了,他咨询过,普通价格几元钱的护肝片可以报销,但对治病不起大的作用,而打干扰素一年的费用需要5万元左右,但不在医保报销之列。(安徽商报 乔剑)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