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药贩子调查:分析人士称中药饮片暴利可怕——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北京中药贩子调查:分析人士称中药饮片暴利可怕
2009年04月20日 08:17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新医改引出中药流通新热点

  “你知道北京有多少中药贩子吗?你知道他们的暴利有多大吗?你知道北京有多少家医院、包括公立医院是从这些中药贩子手中进货吗?”近日,北京某药材经销商向记者一连串提出了这些问题。

  中药,特别是中药流通问题之所以忽然成为热点和焦点话题,起因是刚刚公布的新医改方案——中药被纳入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与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基本药物目录只有西药相比,中药进入我国基本药物目录,不仅被认为是中国新医改的一大特色,更被认为是为中药行业提供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按照新医改方案,今后中药将由国家负责招标、直接配送,以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在价格上,国家还将在合理确定利润水平的基础上,统一制定零售价。

  “新医改方案的想法很好,但是这一目标的实现不容乐观。”中药行业某分析人士对记者说,“现有的中药流通领域鱼目混珠、乱象丛生,中药造假、价格虚高等现象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而这些问题和麻烦的制造者就是中药贩子。”

  该人士透露说,长期以来,形形色色的中药贩子游走在全国各地的中药市场上,甚至将来路不明的中药饮片推销给一些中医诊所或无照经营的黑诊所。一些人专门从事中药饮片的造假售假等非法活动,还有人正大光明的与医院、诊所商谈合作,将只有几毛钱成本的中药饮片以百倍的价格卖给患者。

  “中药饮片的暴利可怕,但更可怕的是对患者用药安全形成的巨大威胁。”上述人士说。

  面对如此危言耸听的“爆料”,《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北京、河北两地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和暗访,试图了解这些非法经销中药材的个体商贩——“中药贩子”的经营模式和生存之道。

  中药贩子的三种类型

  我国中药市场分为三大部分——药材、饮片、成药市场。根据《中国药典》定义,中药饮片是经过炮制、加工的中药材,可直接用于煎制汤药。因此,人们凭医生处方到药房抓取的是中药饮片,而不是药材。是否使用饮片体现了中西医的最大差别,饮片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有效。

  近年来,由于缺乏统一、系统、完整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和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监管不力、地方保护等诸多因素,中药饮片市场陷入混乱,这不仅威胁到整个中药饮片行业,还威胁到了传统中医药的发展和群众用药安全。

  业内人士介绍说,长期以来,游走在中药饮片加工和制造环节的中药贩子利用患者对中药缺乏认知的弱点,大肆造假贩假,哄抬价格,市场上伪劣中药饮片充斥,而正规厂家合格饮片的生产却受到严重抑制。由此带来的影响是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用药,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正规饮片厂的市场份额。

  据了解,药材市场上的中药贩子之所以热衷于非法生产和运销中药饮片,一是原药切成饮片可增值2至3成,可进行低价竞销;二是切片后可以以次充好,以假充真,获得非法利润。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对活动于北京、河北两地的非法经销中药材的中药贩子进行深入采访后发现,在这个群体中,由于推销方式和目标客户的不同,中药贩子可以分成3个层次:第一种是比较低级的中药贩子。他们大多是以“单兵作战”的方式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向中医诊所,或无照经营的黑诊所推销来路不明的中药饮片;第二种是极为隐秘的中药贩子。这一人群专门从事中药材造假售假等非法活动,其造假方式五花八门,令人瞠目结舌;第三种是在北京、广州、沈阳等大城市中生存着为数壮观的“高级”中药贩子。他们的性质与屡禁不止的“医药代表”有些类似。这些人以“中药生产厂家的销售人员”、“药材营销经理”等身份,以高回扣、虚开药品采购清单等手段,参与大医院的中药饮片采购竞标,这部分人,是导致一付不到10元成本的中药,零售可以卖到六七十元甚至上百元价格的真正“元凶”。

  而在这其中,老郭、老谷、孙大明的不同经历正反映了中药贩子的“三个世界”。

  类型一

  老郭:“我只负责卖假药”

  特点:单兵作战 只“卖”不“造”

  目标客户:二级中医医院 个体中医诊所 无照经营的黑诊所

  3月28日,难得的大晴天。中午时分,在北京昌平区小汤山镇的一个普通小院里,老郭带着两个小工在太阳底下晾晒中药。院子不大,几十平方米的地方,地上铺满了五颜六色的中草药。一边翻晒中药,老郭一边告诫两个小工要把药材中的蛆虫和杂质挑出来。“今天是难得的晴天,这些药过了一个冬天,得见见光。”一边干活,老郭一边和记者搭话。

  50岁出头的老郭是山东菏泽人,身体硬朗,满脸沧桑。用他的话说,自己是中药行当里的“元老”,“市场上常用的中草药大概400多味,随便哪一种,我只要看上一眼,便知真假与成色。中药这里边的学问大了,你现在还是外行,我得教教你。”老郭很健谈,他告诉记者,20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去了安徽亳州的中药材市场,并由此加入了贩卖中药饮片的队伍。“当时我主要走东北,在关东闯荡了整整15年。”“刚入行的时候,国内有两个大的中药市场,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广东。我是先去的广东,但由于生活习惯和语言上的差异,我只在广东呆了两个月就去了东北。东北人比较认中医,中医诊所也多,但这不是最主要的,主要的是当时的中药市场管理不严,生意好做。”

  “在东北挣了不少钱吧?为什么又来北京呢?”对于记者的好奇,老郭有些神秘地笑了起来,“我告诉你一个规律,刚入道的新人一般都跑东北和广东,只有像我这样的元老级人物,才能在北京站住脚。因为北京管理的比较严,一般人不敢来。但北京有全国最大的中药市场,虽然风险大,但利润更大。”老郭告诉记者,从事中药材经销20年来,假药被没收、被重金罚款的事时常发生,但中医药市场的巨大利润空间,是他“坚持”下去的“动力”,“当年和我一起闯关东的同行,有不少都转战到了京城,而且都‘混得不错’。”老郭告诉记者。

  交谈中得知,老郭来北京已经5年,来京的第2年就在位于天通苑的小区买了房子。现在,他在昌平、通州、大兴等县还分别租了“仓库”,手下有6名工人。关于他的“销售模式”,老郭说,“我主要针对一些小的个体诊所,大的医院要求必须要有药品检验证书和销售许可证,所以进不去,小诊所不看证书,只问价格,只要拿着药材清单和诊所接触,生意就不用愁。”

  老郭告诉记者,目前,他主要给10家诊所送药,每个月的销售额有60万元左右。“我们的行规是:不负责给客户开具发票,不负责提供药材检验证明,不负责药品质量。这行竞争非常激烈,要想挣钱,一是和客户关系好,二是价格一定要比别人的低”。

  “药价低了不就没有利润了吗?”记者问。“药价再低也要有利润,打个比方,目前真正的驴皮阿胶在市场上不到10%,而市场需求量很大。正宗驴皮阿胶主要是用驴皮经过煎煮浓缩制成的。一般制作一公斤的阿胶需要2至3公斤的驴皮。而驴皮的市场价是120元/公斤,比较昂贵。猪皮的胶质含量虽然也很高,但它的价格却便宜多了。用猪皮取代驴皮做阿胶,价格再低也有利润,猪皮不仅能做假阿胶,还能用来冒充燕窝,胶质多,颜色也相似。”

  老郭告诉记者,中药制假比较普遍,且真假难辨,“我不负责造假,我只负责卖药。”

  类型二

  老谷:“制假贩假是绝活”

  特点:隐蔽极深 造假贩假

  目标客户:中药材采购人员黑诊所中老年人

  采访中记者发现,目前,在市场上制假贩假的中药贩子的行踪极为隐秘,别说接近他们,就连发现他们都极不容易。3月底的一个晚上,记者给老郭打电话,请他介绍几个同行交流。电话里,老郭似有难处地说:“在北京,我认识不少同行,可是干我们这行有个规矩,大家各干各的,彼此不来往,平时在生意场上,大家只是知道大致情况,少有深交。”

  经老郭介绍,3天后,记者见到了一位叫老谷的山东人,和老郭不同,老谷干的技术活儿——中药造假。

  老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中药造假,最常见的就是用一些廉价的药材或者其它物品来代替真正的药品,或者通过一些手段,制造出外形与药材相似几乎难以分辨的假药。”

  老谷说,天麻是比较贵重的中药材,可以用麻薯或土豆来代替;用老鼠皮、羊皮、鹿皮等包裹鹿角粉、猪血粉、蛋清等物质伪制鹿茸等。“凡是与一些中药材外形相似的东西,都能用来制成假药。”老谷说。

  4月14日,在北京回龙观小区一家国医馆内,该馆中医主任医师肖德为记者讲述了他的一段亲身经历:回龙观小区住着一位姓刘的女教师,母亲体弱多病,常年卧床。听人说人参、虫草、鹿茸之类的名贵中药材能大补元气,刘老师有心给母亲买一些补药。可买回来后发现,300多元的人参竟然是上了色的萝卜。

  肖医生出身中医世家,多年来,为了揭发和抵制中药制假,他对中药贩子的制假手段进行了深入研究。

  “以前,中药的造假一般是把原药材在等级分类上造假,比如把二等货的中药材作为一等货来卖。还有就是在药材中增加水分,比如国家规定部分药材只允许有10%到12%的水分,但为了降低成本,造假者就在药材中加水,让水分占到15%左右,这样药材的分量就少了。” 肖医生告诉记者,“现在的造假手段是多种多样,在中药的种植、加工等环节可以层层造假。”

  肖德华医生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像燕窝、冬虫夏草、藏红花、野山参等名贵中药材由于数量有限,它们的造假市场相当庞大。

  据介绍,中药是我国所特有的资源,尤其是天然的中药材都非常贵重,生长地也比较固定,全国只有西藏、青海的榆树地区、四川的甘孜地区能长出冬虫夏草。

  肖德华医生说,以前,虫草全国一年可以产100多吨,现在全国一年只产5吨左右。换句话说,现在市场上流通的超过5吨以外的虫草几乎都是假货。正因为虫草的数量正在逐步缩减,所以现在1公斤货真价实的虫草可以卖到85万元人民币的价钱。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一些名贵药材产量的急剧萎缩,催生了造假现象的大量出现。据了解,在我国,麝在1988年的时候还有200万只,到1995年统计时全国就只剩下不到5万只。穿山甲的甲壳以前1年国内可以产200多吨,现在就只产两三吨。正是这些珍贵药材的稀少,吸引了一些不法分子对这些中药进行造假以赚取高额利润。

【编辑:王赛特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