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异常病或致残致死 年过四十应每年检查——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健康新闻
    血脂异常病或致残致死 年过四十应每年检查
2009年04月24日 10:59 来源:长沙晚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指导专家 张育民

    长沙市第三医院心内科主任、主任医师

  核心提示

  “高血脂不就是血中的脂肪多一点嘛,没什么要紧的。”很多人这样认为。专家却说,这种“不要紧”,其实是冠心病、心梗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有时可引起致残、致死。

  由长沙市医学会、心血管内科专业委员会主办,长沙市三医院协办的“首届心血管病学术研讨会”明日将在长沙市三医院举行。会议目的,是通过本省著名心血管病专家的推广、推介,建立起对疾病的预防和干预模式,从而普及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了解症状

  四十岁以上男性和绝经后女性每年要查

  最新调查显示,我国每10个人中就有1人患有血脂异常。当一个人得知自己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时会很紧张,但得知血脂异常却不以为然。其实,这种异常是冠心病、心梗和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什么是高血脂?专家介绍,血中的胆固醇、甘油三酯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过高,或者高密度脂蛋白过低,这些脂质代谢不正常,即出现高血脂。

  绝大多数高血脂者自己没有感觉,大多是在体检时,或者做其他疾病检查时被发现的。高血脂出现的主要表现是并发症,如并发动脉硬化、心脏病、大脑供血问题,或出现肝功能异常、肾脏问题等,甚至胰腺炎。有的人脸上有黄色瘤,就是脂肪瘤在眼睛眼皮上面出现两块黄色斑,这是黄色瘤,这些都是高血脂的症状。

  有头晕、耳鸣、头涨、失眠健忘,提示脑动脉硬化,肢体活动不灵活提示脑卒中;胸闷、心慌、常发作心绞痛,心电图提示冠心病,重者可心肌梗死;视物不清、两眼干涩提示眼底动脉硬化;肝区隐痛、B超提示脂肪肝;下肢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出现下肢闭塞性动脉硬化。

  专家提示

  导致血脂病的重要原因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即高胆固醇的食物吃多了,如常吃猪肉和动物内脏。过去,我国血脂异常主要集中在老年人,但近年来,年龄小、瘦人也出现血脂异常。

  因此,血脂检查的重点对象包括:冠心病、脑血管病或周围动脉硬化病者;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者;冠心病或动脉硬化病家族史者,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早发病或早病死者;皮肤黄色瘤者;家族性高血脂者;40岁以上男性和绝经期后女性建议每年进行血脂检查。

  认识误区

  高血脂病其实是“隐形杀手”

  一是认为血脂高一点不要紧。实践证明,高血脂是一种严重影响健康,可以致残、致死的疾病,是导致动脉硬化的元凶,而动脉硬化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偏瘫)的罪魁祸首。

  二是觉得没有感觉就没有疾病。高血脂常不能引起患者注意,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需要较长时间,很多患者要到体检时才被发现。

  三是血脂降到目标值就不用再治疗,或者说只需食疗就行了。血脂异常除外界原因如饮食、运动外,还有自身代谢、遗传等因素,任何一种调脂药物,都无法达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一旦停药,血脂又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尤其是出现动脉硬化或有高血脂的糖尿病病人,更不能随便停药。

  四是饮食疗法可以代替降脂药。除非是仅有轻微血脂升高,无任何并发症,才可尝试饮食疗法。对于那些已出现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的高血脂患者,一定要进行药物治疗。

  五是甘油三酯高≠高血脂症。胆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的话,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每升高1%,冠心病发病的风险增加1%。甘油三酯明显增高,饮酒可引起急性胰腺炎。

  六是降脂药副作用很多。很多患者选择食疗,是担心药物的副作用。目前的常用药,在降低总胆固醇的同时,副作用其实是非常低的,但一定要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正确服药。

  专家提示

  要控制高血脂发病率,减少冠心病的死亡率,只有控制好血脂。饮食疗法是治疗血脂异常的基础,改变生活方式如加强锻炼、戒烟、限酒等,也具有重要作用。若已有并发症的病人,应给予药物治疗。

  在饮食上要多饮水,有利于冲淡血液,缓解血液黏稠程度,保持体内血液循环顺畅;多吃新鲜蔬菜与水果,有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如山楂、苹果、梨、猕猴桃、柑橘等有一定降脂作用;多吃大豆食品,大豆含有丰富的卵磷脂,有利于脂类透过血管壁为组织所利用,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下降;多吃清淡食物,以素食为主,粗细粮搭配,少吃动物内脏、动物脂肪及甜食。(杨蔚然 谭珂)

【编辑:朱博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