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毕业生留学,人才流失还是“曲线报国”?——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优秀毕业生留学,人才流失还是“曲线报国”?

2010年07月23日 09:36 来源:文汇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眼下,最优秀的高校毕业生仍然把出国作为最优选择,成批漂洋过海。唯一留有的悬念是:出去后,他们还会不会回来?

  出国留学、考研升学和就业,被认为是摆在每个大学生面前的三条出路。而在国内一流大学,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蜂拥留学军团。仅沪上,复旦大学2010年3300多名本专科应届生中,出国深造的比例超过20%,上海交大近年来选择出国留学的本科生比例维持在15%左右。另有统计显示,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留美,北京大学的这一比例为76%……

  面对一流人才留洋、二流人才担纲本土科研的社会焦虑,作为同龄人中精英分子的“牛人”们自有一番考虑: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报效祖国已经不再表现为简单意义上的扎根本土。出国或许可以被解读为“曲线报国”的一种方式——不仅符合年轻学子个人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国家发展的需要。

  这个8月,又一批从沪上高校拿到学位的“牛人”就要踏上海外留学的征程。他们中不乏今年的市级优秀毕业生,抑或已经成为新闻人物的名牌大学里的学生明星们……

  从大一开始,他们就是大学里的风云人物:让人高不可及的绩点,出色的科研能力,获得同龄学生难以企及的学术成果……同学们奉他们为“牛人”,只是待他们毕业时,作为终极鉴定的“牛章”,却是由国外高校给他们盖上的。

  徐秉欣,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2006级本科毕业生。今年9月,他将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机械学院,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从小学就开始玩四驱车模的徐秉欣,高考时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尖子生:不仅获得了虚拟录取的资格,还享受着高分生的特权——自由挑选专业。时逢上海交大刚成立密西根学院,他就选择了这一学院,并在大三时成为交大密西根双学位项目的第一批学员。

  几乎达到满分的学习成绩,身为本科生却肩负两项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被全球顶级学术会议ECCV收录,还参加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老师和同学们眼里,徐秉欣是学院里当之无愧的“牛人”。最有说服力的佐证,莫过于徐秉欣在毕业前手握的多个来自大西洋彼岸顶尖名校发来的录取通知书:美国斯坦福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多所学校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在复旦大学,也有一个足以和徐秉欣匹敌的同等量级“牛人”,就读于数学系的2006级本科生王拉芝。

  大四毕业时,她获得了包括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在内的10余所一流大学发出的全额奖学金或硕博连读的录取意向。王拉芝最终选择了给予她全奖的哈佛。刚进复旦的第一年,还在力学系就读的王拉芝其实并不出彩,她形容自己的大一生活“很纠结”,因为她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不是力学,而是数学。由于成绩不错,王拉芝第二年参加了转专业考试,此后一路“牛气冲天”。

  复旦园留下了王拉芝创下的记录:一张成绩单上,30多门专业课成绩全都是A,总绩点高达3.99。把绩点换算成百分制,意味着她每门课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估计以后很难有学生会超越这个记录”。一位复旦数学系的老师谈及王拉芝时说,她所取得的成绩在理科院系实属罕见。

  不过,无论是徐秉欣还是王拉芝,出国只是他们未来规划中理所当然的一步——只有欣喜,没有惊讶。就在他们身边,那些朝夕相处的同学也要纷纷启程留学了。王拉芝所在的寝室,其中三个女生都被美国名校全奖录取。而徐秉欣的同学也多数选择继续升学,他们中选择留在国内读研的比例很小,海外名校才被认为是深造的理想去处。

  道一声“美国见”,这就是这群尖子生们互相告别的方式。

  学术巅峰在哪里,就攀向哪里。盘桓在尖子生脑海中的精英意识,让他们作出了集体选择——留学。尖子生们达成一种默契:且不论归来日期,眼下,唯有出国留学才是让自己学术科研保持继续“优秀”的方式。

  名校尖子生成批漂洋留学,让人联想到“楚材晋用”的悲哀。教育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2009年底的30余年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162万人,年均增长25.8%,但回国率却不足30%。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