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文凭工厂”缘何野火烧不尽(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美国“文凭工厂”缘何野火烧不尽(2)

2010年07月23日 15:45 来源:新华网-国际先驱导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诱惑

  第一次“学历风暴”打击并未根除美国文凭工厂存在的社会土壤、堵上法律漏洞。美国国会在2003年至2004年又开展了一次类似调查。这次调查的起因,是美国国土安全部前高级官员劳拉·卡拉汉。

  按照卡拉汉的说法,她原本只是想完成大学学业。根据她在政府任职时的简历,她拥有位于怀俄明州埃文斯顿的汉密尔顿大学学士、硕士与博士学位。

  当她在劳工部工作时,一名老家在怀俄明州埃文斯顿的下属对上司的教育背景产生了怀疑,他很快发现汉密尔顿大学是一所没有教职员工的文凭工厂。

  但这名下属并未立刻告发上司。直到2003年,美国政府决定任命卡拉汉为国土安全部信息部门副主管,这名下属感到卡拉汉的假学历可能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于是将此事告知媒体。

  这一丑闻很快引发公众不满,国会就此展开长达11个月的调查与听证。调查结束后,卡拉汉引咎辞职,GAO则在2004年公布一份报告。据调查,当时仅在西太平洋大学、加州海岸大学与西肯尼迪大学三家文凭工厂,就有463名联邦政府员工买了文凭,其中国防部最多,达到257人。有的文凭还是花公费买来。GAO报告说,在高级政府官员中,至少有28人拥有买来的假文凭,其中包括国家核安全局的3名高级操作人员。

  除了上述大学外,报告还曝光了多所滥发文凭的文凭工厂:例如巴林顿大学(Barrington University,阿拉巴马州);拉克劳斯大学(Lacrosse University,密西西比州);汉密尔顿大学(Hamilton University,怀俄明州)……

  调查导致“出名”的几所文凭工厂的生意受到影响。原先每年获利50万至200万美元的汉密尔顿大学搬了家更了名。其经营者鲁迪·马恩后来因逃税入狱。

  很多买过文凭的人则忙着修改简历,有些人则付出更大的代价。汉密尔顿大学的一名知名“校友”、塞斯纳飞机公司首席执行官杰克·佩尔顿则将他简历上的“博士学位”拿了下来。而当时爱尔兰政府首席科学顾问巴里·麦克斯威尼因拥有一个西太平洋大学的博士学位而被迫辞职,澳大利亚一名大学教师则被禁止使用“博士”头衔,因为他的博士文凭也是来自西太平洋大学。

  蔓延

  然而,这些调查并未带来美国教育法规的重大改变,即便是西太平洋大学、汉密尔顿大学这样的造假大学关闭,却也不能让文凭工厂停下脚步。

  甚至不少遭到查获的文凭工厂改头换面,重新出现。例如汉密尔顿大学遭曝光后就搬到了巴哈马群岛,更名理查森大学,继续做了一段时间的文凭买卖之后才最终关闭。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是文凭工厂背后巨大的需求市场让有心者窥觑其利润,也不得不让人感叹一片薄纸之于一个人的安生立命竟有如此之功效。这顶学术帽不如说是魔术帽。戴上这顶老少通吃的魔术帽,人似乎也就高了一截。正是这个“以帽取人”的价值观,为学历造假诚信缺失制造了温床。

  再次玩味钱钟书老先生的话,“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当人的欲望和需求都只能寄托在这一方小纸上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也正如马未都先生所言,“一个鄙视文凭、鄙视学识的时代还在我们这代人的记忆里;另一个迷信文凭,崇尚“学识”的时代已经到来,我们又该何去何从?”

  链接:如何辨别“文凭工厂”

  1.如果您想报名参加学位课程,重要的是要彻底研究网上学校。

  首先,要查清招生的大学是否获得了认证;其次,要查清提供认证的机构是否得到了美国教育部或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的承认。获得承认的认证机构名单可以在美国教育部网站(www.edu.gov)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网站(www.chea.org)查到。

  2、查看校方的官方网站网址结尾。野鸡大学的官方网站有些以.org或.com结尾,而正规大学的官方网站则是以.edu结尾。

  3、询问教师:所教课程?他们有什么学位?他们的专业领域是什么?

  4、打电话或写信给有关部门,看是否有人已经提出了申诉。

  5、不要相信广告。即使是在一些知名杂志上刊登广告的机构。杂志社没有审查广告真实性的义务,因此广告不一定是可信的。

  链接:“文凭工厂”的若干特征

  ★名称往往与知名的大学非常相似,借以混淆视听。

  ★校址经常更改,有时甚至从一国转移到另外一国。

  ★书面材料一般包括大量的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

  ★可用比正常(如27天)少得多的时间进行文凭制定与印刷。

  ★没有选择性招生。

  ★对学位学分要求含糊不清或不明确。

  ★学术荣誉甚至可以再另外购买 。(王丰丰 沈念祖)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