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中国经济到底有多大

2010年08月23日 15: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钟宁桦

  中国在国际经济和政治事务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但是,从全球来看,中国经济的总量究竟有多大?中国经济占全球经济总产出的比重是多少?

  市场汇率低估中国经济实际美元总量

  2009年,中国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约为33.5万亿元人民币,美国的名义GDP大约是14.3万亿美元。因为度量的货币不同,所以需要一个人民币与美元之间的转换指标。最常使用的是市场汇率,如果按2009年的平均市场汇率约6.83来计算的话,中国的GDP大概是4.9万亿美元,约为美国GDP的34%。

  然而,这样的一次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实际经济规模。市场汇率反映的仅仅是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价格转换关系。比如说,中国出口了很多衬衫和皮鞋到美国,同样的一件衬衫,在中国买如果要花70元人民币的话,在美国大概只要花10美元就能买到。然而,市场汇率并不反映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之间的价格关系。譬如,你在中国一家中档的理发店里理一次发需要20元人民币,而你在美国差不多的理发店里可能需要花10美元,这之间的比例关系就不是6.83﹕1了,通常远低于这个比例。

  在一个经济中,有很多商品和服务都是不参与国际贸易的,包括一些日常消费的食品和基本的医疗服务。若使用市场汇率的话,就把它们以人民币标明的价格都除以6.83,那么20元一次的理发服务就被折算成了2.9美元。

  “购买力平价”: 2005年1美元约值3.45元人民币

  所以,我们若要更加准确地比较中美经济的相对规模,就需要知道那些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转换比例。这就是“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所要反映的。

  构建“购买力平价”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首先,要挑选出“一篮子标准的商品和服务”—— 就是中国老百姓通常消费些什么,美国老百姓通常消费些什么,并且对应起来。然后,要在中国和美国分别搜集这些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比如说,差不多的一个面包在两国分别是什么价格,看一次牙分别是什么价,打一次长途电话是什么价,等等。最后,以这些商品在各自GDP中的比重作为权重,来计算一个综合的价格指标。

  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是专门测算各国的“购买力平价”的。最新“购买力平价”的数据是基于2005年的价格编制而成的。这个项目首先详细定义了超过1000项的商品和服务,然后在全球各国搜集它们在2005年的价格,最后汇总编制出各个国家的“购买力平价”。2005年,中国的“购买力平价”是3.45,也就是说:当年,1美元在美国可以购买到的标准商品和服务,平均而言在中国大概需要3.45元人民币来购买。

  从世行的网站上,我们还可以得到2005年中国各个部门的“购买力平价”。在此项上,各个部门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在“医疗”和“教育”部门,中国和美国的价格比几乎是1或者低于1。这就是说:在美国花100美元所得到的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在中国大概花100元人民币就能够买到。

  而相反,一些出口行业的“购买力平价”就与汇率非常接近。2005年美元兑人民币的平均市场汇率是8.17。“衣服与鞋类”部门的“购买力平价”是6.86。而“机械与设备”的“购买力平价”为8.79。这意味着,中国百姓在购买这些商品时支付了一个“国际价格”——你在中国买衣服和鞋与你把钱按市场汇率兑换成美元,然后到美国去买的价格是一样的。而如果你换了钱去美国接受医疗服务,你就会觉得价格非常高,因为在国内会便宜很多。

  各个部门的“购买力平价”反映了它们的价格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国际市场决定的。类似于“医疗”和“教育”部门,其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主要是在本地市场上决定的,所以按市场汇率计算所得到的美元价格会远低于按“购买力平价”转换得到的价格。

  2009年中国经济的实际规模:人均不到美国的16%

  回到文章开头提出的问题。有了“购买力平价”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更加准确地比较各个国家的实际经济规模了。

  但“购买力平价”会有一些逐年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在比较长的时期内,这是由于“一篮子标准的商品和服务”发生了变化——当一国消费者变得更加富有时,他们通常会消费更多的耐用品,诸如电器和汽车,以及其他在国际市场上贸易的商品和服务。

  另外,在长期中,随着本地劳动力收入(工资)的上升,一些基本的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也会上升。而在较短的时期内,“购买力平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各国商品和服务的相对价格发生了变化,或者说,通货膨胀的程度不同所引致的。

  从2005你年到2009年,中美两国整体物价的上涨幅度差不多。若仍以3.45的“购买力平价”来计算的话,中国2009年33.5万亿元人民币的名义GDP转换成实际GDP约为9.7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68%。按此计算,虽然中国经济在总量上和美国离得不远了,不过,由于中国的总人口约是美国的4.3倍,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尚不到美国人均实际GDP的16%。

  同样,根据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提供的“购买力平价”数据,我们还可以估计一国在全球总产出中的比重。

  2005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为4091美元,不到美国的十分之一,而大约是印度的两倍。从全球来看,2005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5.6%,列在第86位。虽然中国生产了全球10%的商品和服务,但同时负担了全球约21%的人口。拿10%的产出来养21%的人,所以每人分得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购买力平价”会影响人们对于一个区域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的判断。相比于市场汇率,“购买力平价”赋予了发展中国家经济更大的权重,而这些国家经济增长的速度要快于发达国家。

  比较两国经济总量应使用“购买力平价”数据

  至此,我们已经了解到:市场汇率反映的是可贸易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转换比,而“购买力平价”还包括了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两个指标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所以应该用在不同的地方。

  在估计国际贸易、国际资本流动或者对外债务时,我们应该使用市场汇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市场汇率是由国际贸易中对于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一些短期因素的波动,包括国际投机资本以及政府干预都会对市场汇率带来强烈的影响。尤其是,一些货币(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被广泛地用作交换的媒介、投机投资工具以及储备货币,国际市场上对于这些货币的需求的变化可能会带来市场汇率频繁而巨大的波动。

  另一方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都比较“软”。因为,通常投资者会认为发展中国家的资产风险更高,所以,一般这些国家的货币不如一些成熟的货币(诸如美元)有吸引力。由于这些原因,基于市场汇率所做的国际比较可能有所偏差甚至是误导的。

  “购买力平价”的变化通常比较缓慢,并且不会受到汇率波动的直接影响。因此,在比较两个国家的经济总量时,应该使用“购买力平价”数据。

  正如在前文中所提到的理发、医疗、教育等等,在经济体的内部,许多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决定是与国际市场相隔绝的。通过反映一个经济中商品与服务的相对价格,包括那些没有在国际市场上交易的产品和服务,“购买力平价”提供的转换率可以使人们更为准确地比较各国的实际总产出和平均生活水平。

  (摘自《瞭望东方周刊》)

参与互动(0)
【编辑:杨彦宇】
    ----- 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