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专家"盗梦"李少红 到底谁在编剧《红楼梦》?(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娱乐新闻

红学专家"盗梦"李少红 到底谁在编剧《红楼梦》?(2)

2010年09月17日 11:13 来源:新京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草稿阶段 2008年春节前

  红学家坚守原著,剧本“被”补旁白

  写剧本的过程,被青枚形容为“郑万隆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写作业”。每周开两次会,郑万隆对每人交上来的作业逐个点评:你的过了,可以写下一集了;你的不行,没有戏点,写得太平……在写后四十回之前,郑万隆和李少红特意给九人开了次会,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认识后四十回”。“我们都不喜欢后四十回。导演希望我们能克服这种心理障碍。毕竟,谁也达不到高鹗的高度。能做的,就是拾遗补阙。像林妹妹也说混账话以及装神弄鬼这些严重违反曹雪芹本意的段落,是坚决不能要的。”

  2008年春节前夕,九人编写的完整第一稿交到了三位文学统筹的手中,“他们的反应可以说是暴跳如雷。”青枚回忆说。顾小白写的头两集,是红学家最先看到也是意见最大的部分。“我是按照影视剧的创作规律来写本子的。作为第一女主角的第一次出场,必须要有足够的情景让观众马上鲜明地认识这个人,所以我就安排了一个情景表现小黛玉的灵性和孤独,鸟飞花开,与自然相融。”顾小白说,但是这一点红学家完全不能接受。

  同样不被接受的,还有大量添加的情节。“像黛玉进府那场戏,小说里有大量的内心独白,这是《红楼梦》很伟大的元素,那就不能舍弃。不舍弃的方法可以加一场戏,变成黛玉跟从扬州带来的丫鬟聊天,把这些心理活动变成对白,观众看得也会舒服。但是你一动,红学家就觉得你这不是《红楼梦》。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没办法,只能用大量的旁白。”

  在不停地加旁白的过程中,顾小白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将来一定会引发质疑。连审稿的张庆善也批注旁白太多。“现在回头看,留旁白也有留的好处。我唯一觉得遗憾的是,可以争取下把旁白和对白改得更现代更通俗一些,让大家理解起来更容易,这对新版《红楼梦》的意义可能会更大。”“这是艺术作品的探讨范畴。我也认为旁白多了,多了就显得贫,但有人认为加了旁白好。”罗立平说。“在理解《红楼梦》上,李少红也是个学生。她认为加上旁白后,自己就理解了,观众也就理解了。观众接受也是需要一个过程,有些东西是看的,有些是品的。我认为《红楼梦》应该是需要品的。”

   磨合阶段 2008年春节后

    增删戏左右为难,顾问组亦有分歧

  相较年轻人的抵触和无奈,李少红的反应则平静得多:“你能让他们挑出毛病,说明你做得不够好。”年轻人根据红学家的意见做出针对性的修改,2008年春节后,第二稿交上去后,他们态度温和了许多。“郑万隆老师注重戏点;红学家看重的是是否尊重原著尊重文本,一个字都轻易动不得;而导演更偏重影像化的东西。”青枚说。一位顾问、三位红学家、九个编剧、再加上一个导演,共同完成50集的剧本工作,分歧产生后的沟通磨合甚至妥协必不可少。

  事实上,三位文学统筹的意见,在很多时候也并不统一。“同样一段戏,一边是孙玉明老师批的‘删’,一边是沈治钧老师批的‘好’”。而另外一个女孩的剧本上,孙玉明的批注更是充满了火药味:“你中沈治钧的毒太深了!”面对这种情况,青枚只好求助郑万隆,对方让她去找会长张庆善裁决。此后,凡是意见不统一处,青枚都按照张庆善的意见处理。

  “前八十回是最难写的,因为被绑住了手脚,后四十回大量删改,红学家也就认了,但也是有尺度的。”青枚透露,柏邦尼写黛玉之死的那一集,感情非常充沛,她洋洋洒洒地写了四万余字,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黛玉说了这么多话,她还死不死了?”而被网友热炒的“黛玉裸死”,更是让红学家直斥“太大胆”。要知道这个画面,在剧本中无迹可寻。日前,李少红在北大面对学生提出的“黛玉裸死与马拉之死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不是后现代表现手法”的问题时,阐述了她的创作初衷。除了要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外,也是在突出贾母这个人。“黛玉死时按习俗要开窗,换衣服。这个空间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大想象力。原著中没有明确说过贾母什么时候去,但她应该是去了的。外孙女去世,她肯定要见一面,不然就太没有人情了。我们也觉得这个时机非常合适,让她的外祖母在见到她时都不敢上去碰,颤抖说出:孩子,是我弄坏了你。在宝玉和黛玉之间,她选择了孙子,牺牲了外孙女。她完全明白这一切的始末,这才是最大的悲剧。”

  影像语言无法忠于原著语言,也衍生出了每集观众看着头晕的快进镜头。“林妹妹进贾府,这在中学课本里都有。她进哪个门、看到的荣宁二府什么样,哪一段都不能删。但篇幅根本容不下,只能用快进交代。”最后,九人写了52集被压缩成50集。“出发点是完美的,但落实时被现实原因困住了。”顾小白说。

  

参与互动(0)
【编辑:王祎】
    ----- 文娱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