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精算元年 经济危机下的新节俭主义——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精算元年 经济危机下的新节俭主义
2009年03月12日 14:5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胡展奋

  大过年的聊“精算”,是否脑残?

  是啊,再“抠”不能过年“抠”。已经是惯例,新年不就是“大把银子大把心情”透支的日子吗?本主笔再委琐,去年烟花爆竹也放掉了三千块,小区里光焰火就甩掉万把元的比比皆是,扯什么穷呢。不怕被说“很假很坦白”吗?

  但是,今年的确“很崩溃”。

  别说“动不动拿危机说事”,事实上咱目前承受的还只是第一波,最近有央行领导著文称金融危机有可能进入第二波,理由:全球政府对金融危机的应对缺少协调性和整体性。

  从新近全球各大银行的财报来看,情况似乎“很暴力”,商业银行的亏损愈演愈烈。德意志银行公布财报出现巨幅亏损,美国政府决定再次向美国银行注资,这些,都会使投资者对未来经济很迷茫。

  如同真空管里的飘飞,金融危机仍没有完全见底的迹象。但是,“年还得过呀”!再怎么艰难时世,人类不就是一群嘻嘻哈哈往前走的“裸猿”吗。

  喜庆并拮据着,就绕不过精打细算。全球政府都在精算,蚁臣草民更要精算。于是“精算元年”开始了:讲实惠的,年夜饭“回家”;爱猎奇的,淘宝网掐算;砌新居的,“极简主义”侍候;包小车的,四人拼车回乡;玩爆竹的,响就可以;发红包的,意思意思……

  诚然,类似的“精算”并非首曝,但是“于今为烈,遂成新闻”,我们能不关注吗。

  看看周围吧,“女体盛”还有口水追捧吗?“黄金宴”和“人奶派对”也不再是谈资……金融危机兴许不全是坏事,它至少让我们想想:我们的外部环境,是否太过脆弱?我们的生存模式,是否“可持续性”忒差?我们的生活主张,是否太过骄纵奢侈?物质的高度繁荣,是否一定幸福?

  地球上的资源,远远不是用不完的。乐观并反思着,消费并精算着,谁说不是呢,2009年的关键词是“简”——“俭”——“减”!

  让预算减肥!

  让程序简单!

  让规格俭约!

  莎士比亚说了,谁要是不懂得适应潮流,谁就是一个时代的私生子。

  也许,一代“抠风”已经开启。

  也许,理性消费更能助推内需。

  那么,开门第一揖——

  精算元年!

  朱大可:精算是从幻觉中清醒

  文/贺莉丹

  这些年来,中国民众一直沉浸于盛世幻觉之中,暴发的新贵阶层和崛起的中产阶层,都受到乐观主义的鼓舞,被经济增长的消息所激励。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是给这种风潮的迎头痛击。节俭和精算作为一种生活策略,当然是对奢侈过度的一种矫正,它意味着中国民众开始从盛世幻觉里醒来,被迫面对严峻的生活现实。

  此前,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教授朱大可先生在上海接受了《新民周刊》记者专访,谈及时下的精算现象、“简”式生活。

  朱大可将自己定位为“中国文化守望者”。毕业于华东师大中文系的他,1986年以一篇《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一举扬名;1994年,声名鼎盛时期,他辞去上海师范大学的教职,前往澳大利亚,2001年回国定居。

  大学生涯主要靠逃课度过,现在重返大学再执教鞭;作为不谈文学的文化批评家,不会说客家话的客家人……诸多矛盾之处在朱大可身上并存。对我们身处的这个繁华世界,他秉持其一贯特立独行的警觉与审视。

  “一个炫耀财富的时代已经结束。”美国历史学家斯蒂夫弗瑞瑟对这场金融海啸如此评断,金融危机也让我们开始重新思索有关消费、珍惜与幸福等古老命题。此番,朱大可先生也向我们介绍了他的“简”式生活模式。

  物质繁荣时代的节俭是痛苦而扭曲的

  记者:虽然春节已经在敲门,不过,因为全球经济不景气,据说社会各个阶层都在反思或者改变原先的生活主张,纷纷过起了节俭的生活,大家清楚地意识到,“钱,毕竟是挣来的”,挣扎的“挣”!比如,爱虚荣的年轻人开始在网上淘便宜二手货包括二手奢侈品;一些白领装修新居大力奉行“极简主义”;春节拼车回家过年的人群,比以往更多了……现代市民生活迈进“精算元年”,或许可以称之为“简”式生活,我们注意到,你对社会风潮的变动,一向在以你独特的思维方式进行解析,对此类“精算”现象,请问你有什么看法?

  朱大可:这些年来,中国民众一直沉浸于盛世幻觉之中,暴发的新贵阶层和崛起的中产阶层,以及高级的公务员们,都受到乐观主义的鼓舞,被经济增长的消息所激励,狂热卷入了奢侈消费的浪潮。各种顶级奢侈品展览成为消费指南针,为中国民众指引前进的方向。热衷于用奢侈品来打造身份名片,以及互相攀比的民族习性,进一步加剧了奢靡的风气。

  本次全球经济危机,是给这种风潮的迎头痛击。它揭示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本质。节俭和精算作为一种生活策略,当然是对奢侈过度的一种矫正,它意味着中国民众开始从盛世幻觉里醒来,被迫面对严峻的生活现实。

  记者:我们的老一辈人经历过那个“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物质短缺年代,你新近从事的“器物研究”在学界颇有影响,在你看来,当下的“精算现象”跟物质短缺时代出现的“节俭主义”,有什么不同?如果说这是对人类骄奢淫逸的生活方式的“纠偏”,你认为,类似的“纠偏”能够持续下去么?

  朱大可:我想这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贫困时代的节俭,是缺乏奢侈品参照系的,所以它是一种快乐的节俭,没有太多的心理压力。而物质繁荣时代的节俭,因有过奢侈经验而成为一种自我比照和压抑的历程,它是痛苦而扭曲的。

  在“简”式生活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各种心理病症。毫无疑问,这种财经纠偏往往只是一种临时策略,它很难深入民众内心,演绎为全民的道德律令、一种大家竞相炫耀的美德。一旦经济好转,奢靡之风必定会卷土重来。

  精算是一种需要呵护的地域习性

  记者:在很长的时间内,高消费成为经济高增长的发动机,而我们一度忽略了对资源的巨大的挥霍性消耗。你如何看待现代人生活过度奢侈之弊?

  朱大可:你说得不错。在一种浪费型经济增长模式中,我们不仅过度消费自己的钱财,而且也过度消费了各种自然资源,包括石油和水,从而把人类推向存在的危机。

  中国作为能源消费的超级大国,在浪费资源方面非常突出。就在上个月,欧洲太阳能协会主席赫尔曼•舍尔在上海向中国学者出示了两条曲线,其中一条是人类能源消耗的上升曲线,另一条是地球能源储备的下降曲线,这两条曲线相交的时刻,就是人类灭亡之日。他认为,这个时刻距离我们只有30年之久。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警告,但绝不是故意危言耸听。它意味着,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就开始实施严格的能源节俭政策,那么我们就将很快会面临灭顶之灾。

  记者:在国人的文化与习惯中,“精打细算”——我们姑妄借称为“精算”——容易被说成“抠门”。对于这样的悖论,你如何看待?

  朱大可:这显然是一个伦理误区。精算是上海人的区域性格特点,它源自江南地区的自耕农传统。那种精细耕作和精打细算的方式,孕育了上海市民的特殊品格。但这种德行却在各地遭到大肆讥讽。过去时常有人这样嘲笑上海人,说他们请客时总是使用很小的碗来招待客人,但如今,这种细小饭碗已成为全国餐饮业的标准用具。上海人的节俭是具有现代性的,它符合我们对人类资源的基本立场。

  精算是一种需要呵护的地域习性。在这点上,犹太人为我们提供了优良的域外大本营。这个遭到莎士比亚嘲笑的“吝啬鬼民族”,就是全球精算者的最好榜样。

  生活接近梦想,即是幸福

  记者:在平时,你怎样评估自己的生活质量?是享受型的,还是简约型的?如果是后者,那么,你有哪些简易的生活模式?

  朱大可:我的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写字,有时跟朋友一起吃饭。基本上还算节俭。我的最大消费是买书。吃饭当然也算是比较奢侈的事情,但一般来说,也就每周一到两次而已。

  据说上海一些文化界“大腕”每天午晚两顿都在大吃大喝。还有人热衷于对着食客和各式菜肴拍照,而上海文化也就此变得日益无聊起来。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证明了过度放纵的美食并不能带来创造的灵感,反而制造了一群文化庸人。

  记者:让你舒服的,让你感到幸福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

  朱大可:我想还是回到创造本身。阅读,书写,沉思,以及参与各种社会公共活动,推动它向一个比较健康的方向发展。这至少是比较惬意的事务。

  至于幸福,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标准。我想了半天,都没想出来究竟什么才是我本人的标准。但一般而言,只要这种生活跟你的梦想接近,你就会沉浸在幸福的感受之中,此外便无其他抽象的幸福。

  我们忘了实施起码的精神消费

  记者:你身边的朋友,受到“精算”影响了吗?有一些节俭计划吗?

  朱大可:好像没怎么听说。我周围大多是学校老师,他们从来就没有奢侈过,所以也就谈不上回到精算的路线上来。再说了,精算是一件令中产阶层窘迫的事情,他们没有必要老把它挂在嘴边嚼着。

  当然,我相信许多人正在试图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有个别朋友宣称,他从春节起就要把全家预算降低到每月5000元以下。这大概就是你说的节俭计划吧。但它其实是一种临时和投机的状态。大多数的节俭设想,不过是针对收入危机的被动反应而已。也许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就此获得心灵的力量,把这种精算策略转换成伴随一生的信念。

  记者:即便回归节俭生活,但在对社会付出与关怀的层面,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处理?

  朱大可:这当然是两码事。我想援引著名的福建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的例子。上世纪80年代,我曾经在他的集美祠堂里住过一些日子,对其私人生活有所了解。这个人的日常生活节俭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在其晚年,每天自订伙食费仅五毛钱之多。而他的所有钱财都捐给了民族公益事业——打造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以及向近百所福建小学提供资助。在我看来,这种个人化节俭,正是公益事业的源泉。

  记者:现代人物质极度丰盛,但是内心的幸福度与满足感却并未随同物质的丰盛而水涨船高,在你看来,我们如何能走出这样的困惑?

  朱大可:改革开放以来,物质的急剧增殖和繁荣,使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物质的王侯。例如,从前上海市民搬家,往往只需要一辆三轮车走几次就行了。而现在则需要5吨卡车来回跑数趟。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它表明中国民众的私有物产已经变得无比庞大。

  但与此形成尖锐对比的是,我们的心灵满足感却在日益衰减。这既是一种更大规模的物性贪婪,也是一种更为严重的精神空虚。在大肆采购和消费物质的同时,我们忘了实施起码的精神消费。

  有数据显示,2008年全中国民众的购书费,跟手机短信费基本相当。这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讽刺,它不仅表明中国民众在购书方面的高度节俭,而且也恶毒嘲笑了中国人精神缺失的现状。

  写字楼“简”式生活报告

  文/邵乐韵

  白领解决午餐的主要方式是到员工食堂就餐(39%),与同事到附近餐馆拼餐的占20.4%,也有17.4%的人自己带饭,选择叫外卖的人数最少,只占16.1%。

  开源节流,兼求环保

  2008年第四季度,“开源节流”成为众多公司企业的会议关键词。向来以加班出差著称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方面积极寻求市场机会,一方面陆续推出节流政策。

  为了减少办公室空间、缩减出差开支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英国的会计师事务所最近正在实验新的开会方法——在索尼为PS3开发的3D在线社区《PS Home》中开虚拟会议。

  这一项目是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Nipan Maniar教授和Manish Malik教授负责开发的,受英国管理咨询公司Advanced Workplace Associates的委托,探究如何使大公司通过使用虚拟世界来节约成本,同时又保护环境。

  目前,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及微软、美林证券都已经开始尝试这套软件。Advanced Workplace Associates的执行董事安德鲁茂森(Andrew Mawson)认为:“现在视频会议已经出现,但是使用更加真实、更有学习氛围的虚拟世界开会也许将成为克服地理距离的新手段。”

  正值年关盘点的高峰季,记者的几个在四大会计所工作的朋友,不是远在新疆出差,就是流转在各个城市的仓库里做统计,连打个电话都是好不容易忙里偷闲。说起金融危机对他们的影响,最常听到的就是取消加班、尽量减少出差。至于是否愿意以个人名义说说自己的感受,他们马上又变得讳莫如深、言辞谨慎,因为最担心遭遇裁员。一个在普华永道工作的朋友说,她所在的部门两个月前取消了一次性纸杯供应,也算节省行政开支的一部分;还有一个朋友建议,“你可以去‘雁渡寒潭’网看看”。

  “雁渡寒潭”网是“四大”人常逛的论坛,前一阵坛子里比较热门的话题是无薪休假,其中安永的做法被员工戏称为“钟点工潜规则”——“虽说鼓励员工在6月底前‘自愿’申请至少四周无薪假,但实际操作时,已经发现老板不停地用电话、电子邮件形式示意员工在无项目的情况下及时休假了。”更有人形容,按目前的形势看,强制无薪休假时间没有最长,只有更长。

  网名叫“和谐”的网友还总结了公司应对经济危机而采取的其他政策:如(2008年)11月起实际禁止申请加班工时;控制行政成本,10月起内部规定管理层都只能坐经济舱航班,住四星级酒店;合伙人主动降薪;取消特别奖金等。

  相比之下,还有不少公司的节流体现在内部运营上。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营销事业部的陈佳倩说,现在公司对项目的审批更加严格了,总体预算砍掉很多,对供应商要求更高,确保钱都花在刀刃上,而且办公室打印纸都用双面。“我们今年的年会上,抽奖奖品都是车载用品,基本都是公司不用出钱买的。阳光普照奖取消了。至于年终奖,没有降薪,当然也不加薪。”

  另外,据第一太平戴维斯和仲量联行提供的统计数据,去年第四季度上海写字楼市场大幅下挫,呈现买方市场。虽然超甲级办公楼的租金仍高于甲级办公楼的整体平均水平,但其间的差距已从第三季度的人民币2.5元缩至第四季度的1.6元。趁此机会,一些企业也考虑将办公地点搬迁到写字楼性价比更高的地方。受访企业在选择办公室搬迁地时,28%的企业最热衷陆家嘴地区,19%的企业青睐虹桥开发区,15%的企业喜欢淮海中路沿线。

  自带午餐也很香

  去年10月,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杭州五大城市的知名网络曾联合发起国内首次最大规模的“白领美食生活有奖调查”活动,了解白领的餐饮消费习惯,特别是经济大势对他们的餐饮预算影响。调查历时一个月,网上线下共有4.6万余人次参加调查。

  最后统计数据显示,整体上,85.7%的白领认为金融危机对自己用餐的选择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白领解决午餐的主要方式是到员工食堂就餐(39%),与同事到附近餐馆拼餐的占20.4%,也有17.4%的人自己带饭,选择叫外卖的人数最少,只占16.1%。另外,价格实惠成为当前白领午餐的最大需求。

  林子超虽然没觉得金融危机已经危到要自己节衣缩食的地步,却发现还是家里带去的饭吃得最实惠。林子超所在的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责任公司(FESCO上海)地处南京西路商业圈,恒隆广场、梅龙镇广场等高级写字楼林立,周围不乏提供商务套餐的饮食店。以前到了午饭时间,他总是和同事结伴去附近的新昌路、吴江路等地方去吃饭,“点一个套餐起码要十几块钱”,如果没有时间外出,就拨电话叫外卖。

  去年10月时,公司添置了微波炉和电冰箱,林子超和一些同事马上发现了自带饭的好处,不仅可以按照自己喜好搭配荤素,分量自我控制,每月还能省下一笔饭钱。林子超估算了一下,在外面用餐,按每顿15元算的话,一个月也要300多元钱。“除了在外租房不方便做饭或没空自己下厨的同事,现在自家开伙的同事都乐意自己带午餐,大约占了60% 。每天冰箱里都被各种饭盒塞得爆满!”林子超注意到,自从公司摆了这两件电器,办公楼下便利店里的盒饭销量明显下降了许多。还有一个细节,“现在吃饭的时候大家会用废弃的打印纸张垫在饭盒下,这样可以节省餐巾纸,更加环保。”

  自带午餐多一份实惠,还增添了聚餐的乐趣。免去了餐饮店油烟的“熏陶”,同事围坐在用餐室里享用着自己的美食,还能欣赏别人饭盒里的风景。网上甚至有网友想出新花样:结伴带饭很省很新鲜——一个公司的甲乙两人搭档,每天轮流烧带两人份的午饭,烧饭的次数减少了一半,又能天天吃到家常饭菜,更重要的是“吃别人家的,总觉得香”!

  今天你记账了吗

  “1月13日,2008年账面余额8368.15元。”从这一天开始,25岁的舒林(化名)加入了在线记账的行列,想从2009年起理性花钱,好在年底回顾的时候“明白自己的钱是怎么没的”。

  以1月17日为例,舒林上下班花了4元交通费,给家里添了一台458元的豆浆机,买衣服用去23.8元,信用卡还款500元,最后晚饭买菜花了14.5元。舒林算了一下,记账的第一周收入1756.9元,各种支出1327.8元,用得心中有数。

  软件公司培训师刘艳的“账龄”相对长些。由于家里是老公管账,之前刘艳对家里的经济情况、每个月开销了多少根本没概念。去年7月起,她觉得还是应该把家庭财务状况梳理一下,于是在财客在线网上开设了自己的账本。根据12月的实时消费饼状图,刘艳一家花销最多的项目是买衣服,将近3000元,另外超市购物、给父母的生活费、给女儿买玩具等各类支出的数额以及占当月总支出的比例都一目了然。在最后的总资产表中可以看到,她家12月的总支出占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刘艳说,自从有了网上账本,“每个月花多了时,会比较心痛,后面会节制一点”。刘艳所在公司的女同事都有记账的习惯,只不过大多是拿本子记,现在在她的影响下都改成了电子账,“很多前同事也开始记了”,不亦乐乎。

  “金融危机让大家意识理财的重要性了!不能像以前那样过糊涂账的日子,必须记账,好好规划生活。”财客在线网的CEO田克山很看好记账网的发展前景。2007年该网站的会员才5万左右,可是到了2008年用户一下子猛增到30万,特别是下半年,平均每个月新增的会员在5万到10万之间。田克山介绍,他们的会员主要是25岁到35岁的都市白领,这群刚毕业、刚工作、刚结婚、刚买房、刚装修、刚买车的人因为裁员、降薪、物价飞涨等各种原因备感生活压力,所以觉得非常有必要通过记账来合理规划自己的资金使用。

  中国第一家记账网创立于2006年,在田克山看来,2008年是中国在线记账网的爆发年。记账网中除了财客在线这类专注于在线记账的软件,还有一些以记账为纽带的社区交友网站,如钱包网、账本网等,网友们通过晾晒自己的账本,分享多挣钱、少花钱的故事,甚至还成立各种小组探讨省钱窍门,如“幸福理财帮”、“上海记账生活”等。经过记账,月光族感叹要自律消费行为,从不计划用钱的人看到自己的账面则忍不住吐吐舌头——不记不知道,原来花钱这么厉害!

  在金融危机中诞生的不景气网与在线记账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网站首页幽默宣称,等股市重返6000点,这个网站就自动关闭。论坛喊出“不景气是一种时尚”的口号,鼓励网友们乐观应对。于是,各种省钱攻略出炉,如自己动手做早餐每月省150元,上班由打车改坐地铁省400元,少吃零食不抽烟至少又省350元,光这三笔账算下来,一对小夫妻就能省下近千元。

  物资匮乏时期,家庭主妇往往有记账的习惯,因为要想尽一切办法将手中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能量;如今金融危机阴云未散,生活虽不像过去那么紧巴,却也唤起了新一代人记账的热情,而且鼠标键盘取代了昔日的钢笔纸簿。

  金融危机或多或少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习惯,而有些变化未尝不是一种升华。

  一份被修改的结婚预算

  文/李泽旭

  市场上消费者越来越谨慎、精算,市场明显收缩,中低档家装开始走俏,从长远考虑,每个人都似乎把口袋里的钱捂紧了。

  张永涛张罗了近1年的心事终于要落定了,和他的新娘走进结婚的殿堂,住进自己耗费一番心血装修的“爱巢”。

  人生当中重要的一件大事即将落定,忙得筋疲力尽、腰酸背痛的小张在高兴之余懵懂地意识到了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精打细算。

  喜事

  2008年上半年,在浦东杨高北路花费125万元置下一套将近120平方米住房的张永涛兴奋地向公司同事宣布,他准备告别王老五的生活结婚了。

  虽然每月要还房贷七八千元,但是小张不觉得手头紧,因为在外企工作的他每个月的收入有1万多,交了房贷剩余的五六千元工资就够自己和即将娶到家的老婆舒舒服服地生活了。根据手头还有的存款,小张计划了一个装修不少于30万,婚庆不少于15万的豪华“套餐”。

  但是,到了下半年小张嗅到一丝不寻常,装修、婚庆不得不改变计划了。

  全球性经济危机来了。失业、裁员、减薪,减产、停产、破产,减息、降价、清仓,这些名词儿不断刺激人的脑细胞,搅得人心慌慌。

  “明天你能解套么?”

  “明天老板还会用你么?”

  “今年你还会按原来的计划豪华旅游么?”

  “今年的买房计划还进行么?”

  “今年你的房子还是按原计划豪华装修么?”

  “已经订好的婚礼该怎么办?”

  这就是2008年下半年一直持续到2009年初的一些关键词、关键问题了。

  听多了,想多了,小张有些不安了。从没考虑后顾之忧的他不得不为今后打算打算了。和准老婆俞晓瑛一商量,两个人意识到豪华“套餐”一定要取消了,总预算要大大缩减,为了安全“过冬”,手头一定要留有可供保障的余钱。

  小张最后把装修总价定位在20万元以内,被打乱的计划重新制定,上网查,找网友、同事、朋友咨询,一切为了把钱省下来,但又不能过于委屈了自己,特别是不能委屈了自己的准老婆。面对这么严峻的全球经济形势,花钱不一分一分地抠是不行的了,但是,一味地图便宜结果自己不满意不说,可能还会因此花更多的钱去消除后患,尤其现在这个节骨眼上,提前做一份预算报表非常有必要,严格控制成本嘛。

  装修材料品牌就不用说了,国内和国外的各类产品品牌质量都不太一样,就拿地板来说,国内知名品牌的和国际品牌的质量基本没有什么差异,但是价格可差了不少,不知名的国内小厂生产的虽然价格有更多优势,但是质量实在是不行。像马桶、洗面台这样的部件,购买的档次再高也是花架子,不如选择二线品牌里的最好产品。

  布置上,两个人也耗费了不少脑筋,制定了自己的DIY居家之道。

  总的来说,房子的装修力求简约而不奢华,体现个性而不张扬,既满足自己的最低要求,又不降低质量。

  面临动辄就花费十几万元置办婚礼的庞大开支,新上海人俞晓瑛还没过门就当起了贤内助,在婚礼的各个环节上能省就省,从钻戒的挑选,喜糖的选择到婚宴的时间上都动足了脑筋。原本计划买大钻的变成小钻,喜糖改用阿尔卑斯喜糖,而非常用的德芙巧克力,婚宴的时间避开高峰期的晚上,选择了中午。

  紧缩

  袁开明供职于一家知名的家装公司,谈起金融危机对家装行业的影响,袁开明认为,这是因为家装行业与房地产存在“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产业影响,目前家装行业的利润低了不少。“建筑装饰行业是房地产业的下游产业,楼市不景气、房屋成交量锐减,直接波及了我们的家装行业。加上金融危机,很多公司纷纷裁员减薪,相比较往年我们公司的业务量减少很多,装修的业主明显少了,装修价也在走低。”

  上海装潢、婚庆行业新秀——篱笆网这几年在国内迅猛发展,对每年的装潢和婚庆市场都有权威的统计和分析。

  篱笆网副总经理徐湘涛通过对行业内的分析得出2008年下半年的态势以及2009年的预测:市场上消费者越来越谨慎、精算,市场明显收缩,中低档家装开始走俏,从长远考虑,每个人都似乎把口袋里的钱捂紧了。

  “拿篱笆公司来说,员工多是80后的‘月光族’,每月发了工资去还卡债成为一种现象。但2008年下半年有了变化,许多员工在谈论经济危机的同时开始考虑如何算计着每月的花销,如何紧缩消费为今后的生活留些保障。”徐湘涛说,“他们这些无忧无虑、大手大脚的新生代学会了算计花钱,这也许是经济危机促成的一件好事吧。”

  “新生代更多的人学会了算计花钱,直接导致房屋交易、房屋装修两大市场的紧缩。”徐湘涛分析,2008年前三个季度二手房交易量只有5万多套,而2007年这个数字是13万多套。2008年11月、12月上海新开工装修2000户左右,而2007年同期则是2万多户。篱笆网在建材市场平台的交易量与往年的1-2倍的增幅相比大大缩减,2008年前三个季度的增幅仅有70%多一点,平均交易额也下滑20%左右。国内同行普遍面临一个低潮,走高端路线的店铺式经营的家居连锁店在北京、上海等地甚至出现一些店面关门的情况。

  为了印证这一分析,记者调查了上海几家大型家居市场。处处可见的冷清的场面与往年的火爆相比反差巨大,一些进店的顾客,也只是问问价格并不急于购买。

  肖文和在九星市场里有一个30多平方米的店铺,主要经营水电零配件、卫浴、软玻璃、软门帘等。从2008年10月开始,生意就出现了下滑,比以往冷清多了。“我们这边主要经营中低档的家装,不能跟高档的家装相比,金融危机意外地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客源,生意虽然冷清了不少,但还过得去。”肖文和说,一些来他店里的顾客,很多都是从高档家装市场考察过后才来的。

  “许多人对未来预期降低,不敢花钱了,篱笆网经过分析,在2009年做出了新的变动。”徐湘涛告诉记者,2009年1月初,篱笆网对支付体系做出重大改变,与分期付款、消费贷款、公积金贷款等多种金融手段结合,通过篱笆网与担保公司担保,降低银行贷款风险,增加客户房屋装修、婚庆的信心。银行的装修贷款比较,降低了限制、简化了手续、增强了保障,许多人选择这种模式解决短期资金紧张的需求。目前刚刚实行的房屋贷款每天接受100笔左右,态势良好。

  充电

  每年梅雨季节过后,八九月份开始,一直到年底是上海的装修旺季,在上海干了十几年装修活儿,全家定居上海的魏连声一到这个时候,手头的活儿就会突然多起来,忙得不可开交。

  但是,2008年却有些例外了。

  比往年晚了近半个月,老魏终于等来了包工头的电话。

  包工头带着老魏看了莲花路地铁站附近一套80多平方米两居室的房子,普通装修,房东的装修预算是5万。在和房东商量工人费用时,房东开价23元一平方米,老魏坚持行规25元一平方米。两人相持不下,最后交易黄了。

  老魏不想为这两块钱而“折腰”是有原因的。往年上海装修市场大热,小工的人工费成倍上涨。比如给水管和电线开槽的小工,从一天五六十元一路上涨到了100元。水电工程承包下来之后,这部分开销是需要老魏自己支付的。

  包工头又带着老魏来到卢湾区一套150平方米的房子,老魏还是开价25元一平方米,房东还到了23元。正在犹豫的时候包工头把老魏悄悄拉到一边:老魏你怎么这么死脑筋,你看现在接个活儿多少不容易啊,总比你饿死好吧!

  最后,这个工程以23元一平方米成交。

  老魏说,按照目前的形势,2009年的业务可能会更差,不过对他来说也可能是个机会。“行情一差整个行业面临着洗牌,很多同行已经转行了。对我来说应该会有很多机会。”

  自认为手艺精湛的老魏捉摸着该重新提高自己的手艺了,好手艺、绝活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家里为此装了宽带,经常到网上去查阅一些装修方面的资讯,特别是水电工程和光源配置方面的案例。“水电工也需要与时俱进。以前装修房子以实用为主,现在很多房东对设计有很高的要求,光源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

  和很多同行相比,老魏的处境不算最差。老魏说,下半年行情一差,不少同行因为几个月没接到活儿索性放弃本行回老家了。

  在同行当中,老魏被包工头“点中”的几率比别人都要高得多。老魏自己总结了一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10年来积累下来的技术比别的水电工更靠得牢一些;另外,在工作当中,除了按照设计师设计的图纸布置水管和电线,老魏对于房东提出的各种质疑和要求都会给予专业、充分的解答和调整。

  “装修行业本身是服务性行业,要对客户有求必应。另外,专业的解答也会令客户更加信任你。”老魏记得曾经有一个客户,对于主卧光源的设计非常豪华,包括四周灯带,外加四支射灯和一支主吊灯。凭着多年的经验,老魏觉得灯太多了。于是向房东推荐了另外一个方案。“主卧的光线主要是为了营造温馨的氛围,太亮了会适得其反。所以,对于主卧的配置来说,四周做灯带,再加两支射灯足够了。如果要做出层次感,可以在床头配个落地灯。”果然,灯具装上之后,主卧的光源已经足够了,还帮房东省了主吊灯的钱。

  “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话在老魏这里的具体体现就是,知识多寡代表着手头活儿的多少,代表着口袋里的钱能赚多少。

  一堆卡片上的中产梦

  文/杨江

  “拒绝浪费!能坐地铁,绝不坐出租车……如果不学会理财,房子、车子、家庭,我的中产梦永远都停留在梦里。”

  金融危机到来之前,生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年轻一代,深受美式生活方式的影响。

  物欲生活方式下,年轻一代克隆着华尔街寅吃卯粮的“智慧”,克隆着华尔街的危机。

  “喜刷刷”、“喜刷刷”。

  年轻人们在POS机前,尽情享受着信用卡透支带来的消费快感。

  当危机来临,他们开始重新思考那个中美两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

  被怀疑的还有他们的中国式美国梦。西化的生活与消费方式得到反思,节俭与理性再次被忆起。

  以精算为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的下一个30年,将由这批青年实现。

  感谢金融危机,或许,它帮助了我们。

  陈菲的中产梦

  1月18日下午,上海静安寺,27岁的女白领陈菲推开了一家咖啡厅的门,径直走向第三排靠窗的沙发。过去的3年,这个从小在上海长大的女孩儿几乎每周都要抽取一点时间到这家咖啡厅坐一坐,要上一杯卡布基诺咖啡,坐在窗前看着行色匆匆的路人和马路对面古老的庙宇,一呆就是半天。

  陈菲很喜欢这样的小资生活。3年前的一个周五,因为工作失误,她被就职的美资公司部门主管训斥一顿。下班后,满腹委屈一个人钻进地铁回家。出静安寺站后,突然下起了小雨,于是便躲进了这家咖啡厅,然后便突然发现了都市中的这份宁静。

  此后,这里仿若成了陈菲心灵的避风港,无论心绪多少波澜,把身子埋进沙发里,闻着满屋的咖啡香,懒懒地躺着,宁静便弥漫全身。

  1月18日这一天,陈菲照旧带上了她的苹果笔记本、iPhone(手机上网)、MP3,还有那本英语小词典。暖洋洋的咖啡厅内,几个熟悉的西方面孔,陈菲没有移过去和他们聊天,只是微笑着点了点头,算是招呼过了。

  她没有塞上耳塞在音乐声中整理她的心情,也没有掏出词典温习单词。这个下午,她在咖啡厅内坐了两个多小时,做了三件事:总结2008年的得失并制定2009年的计划;制定一份过年开支预算单;还有,对她钱包内的十多张卡进行“瘦身”。

  生于1982年冬天的陈菲是一个典型的在对美式生活方式的憧憬中长大的上海女孩儿,读着美式英语、喝着可口可乐、看着好莱坞大片长大,而后进入沪上最知名的学府复旦大学,毕业后如愿进入一家美资公司,成为令人羡慕的白领。

  她的中国式美国梦几乎在她进入初中后就已经开始。她的英语成绩从来都比中文好,尽管生活中大多时间是与中国人打交道,但是她说话还是不时冒出几个英语单词,即便是在和50多岁、至今没有踏出过国门的父母拉家常时,也是如此。

  父母不太能理解她,觉得这可能是外企白领的职业病,而陈菲自己解释:常把英语单词挂在嘴边,口语就不会倒退。

  她总是一副忙于学习和努力争取升迁的样子,母亲却着急了。在插队做过知青的母亲眼里,女儿早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可至今连男朋友都没有谈过。

  母女的对话通常不欢而散,母亲认为女儿应该实际一点,踏实生活,而女儿则认为这是上一辈落后的表现,经济都已经全球化了,你怎么还能停留在城市化的小农思想。

  “哪个女人最终不要结婚生子?”母亲时常提醒她,而陈菲总是反驳,“难道女人生来就是一个生育的机器?这就是女人的意义?”

  争论多了,陈菲干脆搬到了父母在市中心的老房子里,过起了快乐的“剩女”生活。

  不过,陈菲可不认为自己属于“剩女”的一类,她要求自己一定要在30岁前当上主管,然后花五年时间,把自己锻造成一个年薪20万元以上的中产者。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男人,年薪低于15万,那在这个城市里还有什么生活质量?!”因此,她成为自己的一根鞭子,时刻鞭策着自己在理想的道路上不得松懈。

  “我终将移民,或将美国,或将北欧。”

  寅吃卯粮的“智慧”

  陈菲一直崇尚美国人的潇洒,“自信,独立,重要的是,会享受生活。”她一直拿那个经典的美国老太太与中国老太太买房子的故事来说服母亲应该解放思想。“人应该学会享受生活的快乐,而快乐,很多时候体现在消费上。你那样紧巴巴活着,多累。”她的话,让做保险推销员的母亲既焦急又不知道如何反驳。

  母亲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赚来的钱,抵不上陈菲的三分之一,工作四年以来,除购买了多份商业保险外,陈菲几无积蓄。

  她就是一个典型的月光族,和这个年代的多数都市青年一样。陈菲喜欢电子产品,喜欢咖啡、比萨,喜欢名牌与时尚,喜欢旅游与挂网。

  她步步紧随时尚,甚至会托人从国外专门带新上市的iphone手机和新款耐克鞋,“女人,应该活出自己的品位。”

  当然,要实现这些,必然要付出金钱的代价,陈菲的钱包内,现金没有多少,各式各样的卡却琳琅满目。

  这十多张卡里,有四张银行卡,其中一张是工资卡,三张是分属三家银行的信用卡,还有美容卡、健身卡、图书卡、公交卡,三张餐厅的贵宾卡……

  陈菲的卡其实并不算多,年轻人已经成为银行、商家力争的主要人群,以银行界为例,有所谓“得年轻一代者,得天下”的说法。从2003年到2008年,5年间,中国的信用卡从300多万张飞速发展至1.1亿张,各家银行几乎都推出了多款针对年轻人消费习惯与心理的信用卡。

  从控制风险的角度,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应该根据申请者的经济收入状况谨慎设定,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就出现了大量信用卡透支呆账的现象。当然,中国信用卡数量的剧增发生在这次金融危机之前,为抢占市场,银行在具体办卡过程中,对申请者几乎没有什么实质性门槛,争夺战甚至打进了高校。

  为鼓励刷卡消费,透支额度也是一提再提,数据显示,近95%的信用卡持卡人是中青年,“一卡走天下”已然成为时尚。

  信用卡刷卡不是现金交易,容易导致克制力不强的年轻人过度消费。不过,陈菲却认为透支信用卡提前消费,是一种享受消费的智慧。“反正收入稳定,不愁还款,先借银行的钱享受起来。”

  于是,陈菲过去的几年中时常在“喜刷刷”中不知不觉把信用卡刷爆。每个月,陈菲都会接到银行的对账单,她从未有过压力,身边大多数年轻人不都是如此嘛。“我们应该养成刷卡的消费习惯,中国人就是太喜欢带现金,所以老在国外被抢,刷卡多安全便捷!”

  在这个冬天来临之前,她从无理财计划。她不买房,因为第一,家里有房不需买;第二,房价实在太高,没必要把自己绑架成一个房奴。她不存钱,因为她认为钱赚了就是用来花、用来享受生活的,等钱用完了,再去赚。

  “美国人就是这样,赚到一笔旅游费就出国旅游,花完了再去为下一笔旅行费打工。”她时常反驳母亲,“不会花钱的人,就不会赚钱。”

  她不喜欢国产货,因为不信任国产货的质量与做工。她不炒股不“养鸡”,因为她不信任证券市场。

  她每周一次SPA,从家到单位,一条地铁二号线直接连接,两头各走十分钟就到站头,但她却养成了看到出租车就扬手的习惯。

  陈菲其实是我的一个朋友,她不止一次表扬我:虽然同属80后,却能够抵制物质诱惑,省吃俭用,花五年时间凑齐首付款购置了婚房,而后结婚开始为家庭奋斗。

  不过,她也不止一次认为,这些与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的背景有关,同样因为这个背景,她认为我有太多落后的思想,比如对于消费与休闲的意识,过于保守。

  “你很有责任心,但你太累。你很节省,但你失去了很多乐趣。”

  “钱不是省出来的。”她劝我。

  “瘦身”行动

  不过,大年夜前的这个周末,听说我要做“精算元年”这组稿子,陈菲却深有感触,对我谈起了她新近的反思。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至世界,在中国,经营外贸的美资企业首先感到寒意。冬天突然就在夏天来临,紧日子随后而至。网络上一度流传一份上海外企裁员名单,裁员减薪传言四起,一直寅吃卯粮的陈菲开始焦虑起来。

  年初,因为对这家企业心有不满,陈菲曾酝酿跳槽,但现在,她不敢贸然行动,工作更加小心翼翼,生怕哪天上班,被主管叫到办公室,送给她一只华尔街失业者手上抱着的那种硬纸盒,然后经历传说中的“黑色一刻钟”。

  她甚至有点变得谨小慎微,担心年初在单位打印过的那份简历会不会被人看到过,而招来不利。

  尽管月薪并没有降低,大规模裁员在政府部门的干预下也没有出现,但办公室的氛围的确在一天天紧张,每个人都担心哪天失去饭碗。

  “华尔街式的裁员,有点暴风骤雨的味道,不近人情,想来有点可怕。”她嘀咕。

  因为收入与职场预期的不确定性,陈菲不敢再像以往那样寅吃卯粮,她开始控制刷卡,“不能随心所欲消费,能节省的应该节省”。

  她开始重新解读中美两国老太太买房的故事,她读到了一个新的英语词,Chimerica(中美国),这是经济史学家尼尔弗格森发明的词,以定义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国——美国与世界上最大的储蓄国、最大的制造国——中国构成的利益共同体关系。

  陈菲觉得过度透支与贪婪投机正是引发这场危机的根本原因,而美国的那位老太太代表的就是典型的透支。

  “对我的现实意义就是,如果我再像以往那样无节制消费,一旦失业,将直接从中产梦想中被打入啃老族。”

  陈菲忽然明白了母亲平日即便收入再少,也要拿出一定比例存进银行的重要性,她和母亲开玩笑,如果哪天失业了怎么办。

  母亲说:“没事,我有储蓄,我养你。”

  她忽然开始羡慕身边的朋友,“一旦危机来临,你们有家庭、房产、储蓄,我却只剩下母亲”。

  她想到了母亲平日向她灌输的“节俭”,这个在课文里被一直宣扬的美德,已经被人们遗忘太久。

  “美国老太代表着消费的智慧,中国老太代表着在中国的经济背景下的生活智慧。应该糅合两者,咖啡还是要喝的,只是要像你说的那样,量入为出。”

  这个周末的下午,在静安寺的这家咖啡厅,陈菲电话查询了所有的银行卡现金,除去信用卡透支金额,尚余万元。她决定将四张信用卡中的三张注销,只留一张使用率与积分最高的,“尽量使用现金,这样可以克制自己,理性消费”。

  健身卡可以去网上转卖,因为花了几千元办了健身卡,一年到头却去不了几次。在美容卡用光之前,哪怕店家推出的折扣再低,也不要听从服务员的游说充值。“想一想,有没有必要充那么多。折扣越来越低,也许正表明店家资金链越来越紧张。”

  “拒绝浪费!能坐地铁,绝不坐出租车……如果不学会理财,房子、车子、家庭,我的中产梦永远都停留在梦里。”

  她草拟了过年的开销单:给母亲买一件外套,给父亲买一双皮鞋,给自己买一双高筒靴,再给爷爷一个红包。

  这份计划,外加两场同学聚会,只消三千元,尚不到往年的一半,而快乐被她发现并未因此减少。

  1月18日的这个下午,她在年终总结上写道:

  总结2008,最大的收获——发现生活

  展望2009,最大的目标——寻找生活。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系用化名)

  (摘自《新民周刊》)

【编辑:王忠海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关于我们】-About us 】- 联系我们】-广告服务】-供稿服务】-【法律声明】-【招聘信息】-【网站地图】-【留言反馈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