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赤字财政从哪来,到哪去?——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赤字财政从哪来,到哪去?
2009年05月12日 13:5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叶檀

  4万亿的积极财政政策出炉,人们最关心的是,钱从哪里出,是否符合程序正义原则?用到哪里去,是否符合高效公平原则?

  3月13日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温宝家总理对此作出解答。

  钱从哪里来?温家宝总理说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投入部分,4万亿包括政府新增直接投资1.18万亿,还包括社会投资和民间投资,包括银行信贷。一部分投入是前两年的财政盈余,另一部分是借债投资。

  前两年由于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大量增加,为此轮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一定的支撑,但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和公共支出的增加,缺口只能由赤字来填平。财政部2月1日发布的去年财政收支情况显示,财政收入增速为19.5%,财政赤字为1110.13亿元。财政部2009年预算赤字规模为9500亿元,9倍于2008年。

  按照官方数据,政府的财政赤字完全在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债务占GDP的比率为20%,离60%的安全线还有三分之二。令人担忧的不是表面上的数据,而是地方政府上万亿元的隐形负债,加上这一部分,我国政府的负债率难说还有充足的空间。

  更重要的是,政府投入部分的预算需要经过人大的审批,才能具备合法性和合意性,在人大某委员提出具体项目无需审核、让公众虚惊一场后,发改委主任张平3月6日在记者招待会上明确指出,“需要中央承担的投资11800亿,在具体年度的安排中,要经过全国人大的审议批准。”

  目前是双管齐下对4万亿进行监督:中央成立了24个检查组,牵头的是中央纪委和监察部,还有审计署,参与的部门包括发改委、财政部,这是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二是人大审议和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难免有自己人管自己人之嫌,人大审议有时候难以跟上现实的进展,公众监督流于形式的担忧顺理成章。

  要破除监督流于形式的担忧,有关部门有必要及时公布信息,让公众参与全过程监督,既可以节约监督成本,也可以培育纳税人意识和政府部门的服务意识,一举两得。

  针对有网友要求公布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的详细清单的要求,发改委副主任穆虹3月1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欢迎公众随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查询。信息公开是政府诚意的风向标,希望发改委敏于言的同时也敏于行,不要再犯怠慢要求公开4万亿信息的知名律师严义明那样的低级错误,言行不一足以毁坏政府的诚信形象。

  政府投入如何用得高效是世界性难题。温家宝总理的答记者问解答了部分疑惑。他指出,提出积极财政一揽子计划包括四项内容,就是大规模的政府投入、大范围的产业调整和振兴、大力度的科技支撑和大幅度地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四项计划吸取了民间智慧,反映了提高社会保障、进行产业调整等方面的决心,毫无疑问,总体投资方向没有出现大的偏差。

  人们担心的是,在具体的每个项目的投资之中,如何保证高效廉洁?此轮积极财政政策的投资主体都是国有大型企业,甚至由铁道部等政府部门直接出面。这些企业的效率与官僚习气屡受诟病,如今掌握上百亿的资金,掌握项目的审批权分包权,寻租空间如此之大,他们难道能够在一夜之间洗心革面,完全按照公平的市场逻辑行事吗?罗马不能在一天之内建成,官僚习气也不可能在数年之内改变。

  惟一的办法就是舆论监督、行政监督与法律约束。

  在项目审批过程中,在发改委与人大都组成财经专门小组,由不同利益群体的人组成,按照多数制原则严格予以审核,把好第一道关。在项目实施中,实行全过程公开透明,实行全过程的社会监督。如果说金融品市场需要多空对冲的话,那么,在项目审批与实施过程中,由于存在巨大的寻租空间,因此,必须由不同利益部门的人实行监督、进行对冲,而不能由那些掌握项目资金的大型企业聘请的专家一言堂。

  最后,法律救济渠道是最后的也是最终的救济渠道,如果出现触犯刑法、民法的案件,这些已发现的项目责任人、审批人,必须受到追究,通过高额的罚款让他们个人受到惩处,让正义得到伸张。提高违法成本,是在行政自由裁量权过大时最好的应对之招。

  (摘自《南方人物周刊》)

【编辑:王忠海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