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走出“学习发达地区”的误区——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时评:走出“学习发达地区”的误区
2009年05月31日 15:17 来源:南方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模仿创新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真正实现跨越式科学发展的唯一途径。本周“科学发展看安徽”网络媒体采访团一路走来,深感到中西部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首先应解决“向谁学”、“学什么”以及“如何学”的关键问题,走出“学习发达地区”的误区。

  以往每每考察中西部地区,“学习发达地区”的话不绝于耳,类似发达地区的工程建设热火朝天,不禁令记者又喜又忧。可喜的是欠发达地区正虚心学习,在比较中寻找差距和落后的根源,在学习中加快发展迎头赶上。担忧的是,由于对发达地区发展模式的表面化或片面化理解,某些地区的努力结果可能再次与初衷背道而驰,甚至阻碍和破坏当地的社会经济。

  那么,什么才是向发达地区学习的科学方法?如何才能走出学习误区,防止“学习发达地区”成为欠发达地区发展的一把“双刃剑”?安徽近年发展中的探索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误区一、以发达地区为标杆。主要表现为急于求成,设定的参照系高不可攀,影响干部群众的追赶信心。其根源在于忽视了缩小区域差距使命的长期性。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民生活也有了很大改善,但由于自然、历史、经济等综合作用,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仍未根本改变,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中西部地区应充分考虑省情,因地制宜地选择阶段性标杆,作为发展赶超的目标。如安徽今年初喊出的“抓三保、赶两湖、超万亿”2009年工作目标,与以前赶超江浙的遥远目标相比,赶超同在中部的湖南、湖北,显得更具针对性、可行性和提振信心的作用,所以得到全省各地的主动呼应。

  误区二、拿来主义。拿来主义的表现形式很多,或只学习表面,没有学到精髓,往往学得行似神不似;或盲目照搬体制机制做法,完全拿来而惰于创新。其根源在于忽视了学习的本质,“学习发达地区”其实是一个模仿与创新并举的循环往复过程。欠发达地区既是我国发展的潜力所在,也是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所在,使命艰巨。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后发优势,在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才能赢得新一轮发展机遇。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吴存荣在采访中指出,安徽正处于厚积薄发时期,实现崛起绝不能走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的老路。合肥将发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等51所高等院校、中科院物质研究院等200多个科研院所的优势,以建设国家目前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为契机,推进新型工业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在产业转移过程中,绝不能无条件地承接产业转移,而要利用高新技术嫁接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走节能减排的路子。位于长三角腹地的芜湖市在大量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更坚持把自主创新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以奇瑞汽车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产业集群,被誉为“探索出中西部地区发挥后发优势的成功道路。”

  误区三、以偏概全。主要表现为只问成功,不问失败;只学经验,不学教训;只看模式,不看形势。其根源在于缺乏着眼于总体最优的系统观念、全局意识。“学习发达地区”是一个系统、动态、持续的过程,欠发达地区只有全面、准确、深入地学习分析,才能既学到经验,拓展工作思路,又学到教训,做到未雨绸缪,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如黄山市委书记王福宏所说,黄山的发展既要GDP,更要绿色GDP.作为一个生态环境极佳的地区,黄山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突出生态文明理念,以生态承载力为基础,不断提高绿色GDP比重,使黄山市成为科学发展的创新之城、可持续发展的效益之城和最适宜人居的生态之城。尤其是招商引资绝不能“捡到篮里都是菜”,以牺牲环境、破环生态为代价,“不是好菜不进篮子”。(汪蓉)

【编辑:魏恒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