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有些东西不应被舍弃——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有些东西不应被舍弃
2009年08月19日 15:5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陶短房

  美国东部时间2009年1月15日下午,奇迹般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面的美航A-320客机,连同150多名乘客、机组人员无一遇难的神话,已成为全球范围内脍炙人口的热点话题,并注定会永载世界航空史册。

  和这一奇迹同样令人感慨的,是奇迹产生的根源。

  如今,老飞行员杰斯里•苏兰伯格的大名已无人不晓:这位年事已高、曾驾驶过空军战机的飞行员,依靠过硬的驾驶技术和心理素质,硬是把刚起飞3分钟的宽体客机平稳地迫降在狭窄的水面上,其功力令人叹服。客机紧急迫降是高难动作,迫降水面而机体几乎“毫发无伤”,不但需要技术和心理素质,也同样需要一点点运气。即使苏兰伯格本人重复一遍也未必能将奇迹重演,因此可以坦率地说,迫降是“不可重复”的。

  真正值得我们感叹和借鉴的,是苏兰伯格的职业素质和责任心。在紧急迫降后他已受了轻伤,但他仍从容地两次巡视机舱,直到确认所有人都离开后,才最后一个撤离。平安迫降,固然难能可贵,但倘若没有这种职业素质,没有这样的责任心,迫降的奇迹未必就一定能转化为全体生还的大团圆结局。

  飞机虽然是气密结构,但从空中迫降,难免受到损伤。在水上漂浮注定难以持久,且任何异动都可能导致飞机丧失平衡,加速其倾覆和沉没。因此,机上乘客良好的秩序和纪律就至为关键,唯有如此方能争取宝贵的时间,挽救更多的生命。死里逃生,惊魂甫定,可水上的飞机会随时沉没,四周一片汪洋。在这种情况下,趋利避害、畏死求生,可谓人之本能。然而此次飞机迫降,机上原本素不相识的乘客却能在机组人员的引导下,先妇孺、后男子地有序撤离。正是这分不争不抢的从容,最终保住了所有人的性命。

  此次救援成功的关键,还在于河上各类公私船只的及时、主动救援。尽管事出意外,但纷纷赶到迫降飞机边上的大小船只丝毫没有慌乱无序,而是不慌不忙地将乘客有序地接走。正是他们的镇定谨慎,延缓了飞机沉没的速度,最终让所有人都获救。

  飞机迫降是意外,而在意外中几乎所有人都做出了最有利的选择,却绝非是什么意外。

  老飞行员的忠于职守,乘客们的绅士风度,河上船只的见义勇为,都不是偶然的:在美国,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乐于公益、妇孺先行,这些都是被各种媒介反复倡导、大力提倡的理念,不论严肃媒体、报章社论,还是娱乐大片或肥皂剧,在这些方面都毫不含糊。正是这种毫不含糊和潜移默化,才能令如此多的人在突如其来的生死关头,做出了如出一辙的选择。

  曾几何时,这些职业准则、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上下遵奉的美德,是公私场合提倡的、天经地义的东西。然而近年来,由于某些糊涂、错误的观念,一些人、一些媒体将这些与“自由”、“人性”、“真诚”和“本能”相对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形成“讲个性光荣、讲公德没劲”的怪圈,甚至于一名教师是否该对学生负责、一名机长是否该对乘客负责,都成了某些人纠缠不清的事情。哈德逊河上的一幕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所谓“自由”并非什么“西方精神”,忠于职守、坚守岗位、乐于公益、妇孺先行,这一切在西方同样被遵奉推崇,也绝不应被当代中国所舍弃。

  不论社会发展到怎样的阶段,有些东西都是不应舍弃的,此次发生在纽约哈德逊河面上的意外和奇迹,再一次给国人提了个醒。

  (摘自《杂文选刊》)

【编辑:杨彦宇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