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平价”艺术来袭——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平价”艺术来袭
2009年08月19日 15:5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方晓

  当人们亲身领教了一番拍卖场上的“天价”之后,当几十万几百万乃至上千万元已在拍卖场上司空见惯之后,这时,一个自称“买得起”的艺术节横空出世。相比于华丽的拍卖场,它足够朴素——没有大师,也没有“天价”;有的只是“平民”的艺术,“平民”的价格。然而,正是这种“亲民”的举动,让其在短短数年内,便俘获了许多人的芳心,在竞争如火如荼的艺术品市场中分得一杯羹。

  5月30日,位于北京时尚地标之一的三里屯Village橙色大厅里,第四届“买得起艺术节——北京”闪亮登场。对于广大艺术品爱好者来说,该艺术节的“致命诱惑”,就是价格!1000多件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价格都在1万元以内,有些作品仅售几百元。

  与北京同步而行的还有澳大利亚布里斯班,这里的“买得起艺术节”于5月29日开幕,至5月31日结束。而在美国纽约,那里刚刚结束了一场“买得起艺术节”。艺术节吸引了64家画廊参展,展出的作品价格在75美元至1万美元之间,大部分作品的定价在5000美元以下。

  而从“买得起艺术节”官方网站获得的消息,继美国纽约、中国北京、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之后,法国巴黎、澳大利亚悉尼、荷兰阿姆斯特丹也将陆续加入艺术节的行列。

  此外,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近一年来,全球许多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也纷纷效仿“买得起艺术节”,推出一些“廉价”艺术品;一些画廊也有意或被迫开始经营价位比较低廉的艺术品;某些拍卖行也瞄准了中低价位的艺术品。这种现象表明,相比于高端市场的“高处不胜寒”,中低端艺术品市场正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宠爱。而“买得起”也作为高频词,活跃在时下金融危机阴霾笼罩下的时代。

  “买得起”成为高频词

  第一个将“买得起艺术节”引入中国的是汤姆•帕丁森(Tom Pattinson)——一个会说流利汉语的英国人,他给自己起了个中国名字,叫彭乐天。2001年,帕丁森第一次接触到北京798艺术区,那时候的画廊还不像后来这么多。2005年,帕丁森搬到北京。当他安顿好家中的一切时,发觉四壁皆空,“觉得应该挂一幅画。那个时候对当代艺术已经非常熟了。”

  初衷只是希望可以买一幅中意的画。帕丁森找来了自己的好友、红T艺术画廊的总裁谭仙,两个人决定办一个“买得起艺术节”。“拥有一件喜欢的作品而非出于投资的考虑,这是我们创立‘买得起艺术节’最初的想法。”

  第一年,艺术节有400多件作品参展,价格主要集中在5000元至8000元的水平,成交率为50%;第二年,有600多件作品,最高价格定在8000元,成交率为60%;第三年,有600多件作品,最高价格变为1万元,成交率达70%;第四年,也就是今年,有1000多件作品,所有作品的价格都在1万元以内,最便宜的才几百元。如同谭仙所说的:“无论你的预算是多少,在这里,你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心理价位的作品。”

  数字是最有力的证据。从400多件到1000多件艺术品,北京“买得起艺术节”的规模一年比一年大。“无论人们是来购买艺术品还是仅仅来这里感受艺术气氛,每年都有很多人参与我们的活动,人数之多令我震惊。”帕丁森说。由于持续扩大的活动规模,今年主办方决定将活动地点转移至三里屯,因为“优越的位置将会为活动带来更多的观众”。

  不过,北京“买得起艺术节”并非孑然独行,紧随北京之后,上海也于去年8月在莫干山艺术区举办了首届“买得起艺术节”。艺术节由《TimeOut》中文版发起,11家艺术机构联袂推荐了200余件艺术品,价格在3000元至3万元之间。在参展艺术家的名录上,人们看到了丁乙、薛松、朱者赤、张晨初、贺棣秋等一大批中青年艺术家的名字,而其中不少人的作品在国内外艺术品市场上最高已经可拍卖到数十万元乃至上百万元。而大大出乎主办方意料的是,艺术节的观展人数超过了1万人次,销售总价突破了55万元。

  而在去年12月中旬,一个名为“‘捡漏’——买得起的艺术节全国城市巡展”首站登陆郑州。活动由北京F5艺术空间和北京蓝之象企划机构共同策划,甄选了100多位艺术家的300件作品,涵盖了油画、雕塑、摄影等众多艺术门类。

  帕丁森介绍说,“‘买得起艺术节’在国外已经运作得非常成熟,比如在英国,每年都会有这样的艺术节,艺术品最高价格是3000英镑,对英国普通人来说,是个可以承受的、消费得起的价格。而且艺术节一般在大公园举行,不光买画,人们还可以享受音乐、美食和各种有趣的派对。”但在中国,“买得起艺术节”还算是一个新兴的概念。然而,从北京、上海一线城市,到郑州等二线城市,它正以一种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全国。这一火热态势多少与眼下冷酷无情的金融危机、价格暴跌的当代艺术品显得极为不和谐。然而,正是这种“不和谐”,才让人们拨开价格的迷雾,看到了艺术的真谛。

  好艺术品能便宜卖吗

  过去3年,中国艺术圈最激动人心的消息似乎都和钱有关。张晓刚、岳敏君、王广义、方力钧“四大天王”的作品接连在纽约、伦敦拍出超千万元的高价。如此天价,也重重地拍在了那些刚刚试图伸出去摸一摸艺术品的手背上。自此,买一件好艺术品回家变成了遥不可及的神话。不过,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瞬间挤破了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泡沫,让“天价”神话成为了历史。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当代艺术品的市场已经形成,对于普通购买力来说就是消费,高端市场怎么变他不管,他就是买回家当装饰。所以,现在价格便宜的“平价”艺术品十分走俏。

  纵观国内各大“买得起艺术节”,很显然,青年画家成了绝对的主力。人们不再只关注大牌的艺术家,而是注重发现新的艺术家。“我们花了大量的时间拜访几百位年轻的艺术家,找出最具潜力的新锐。”谭仙说道。与此同时,能够满足大众购买艺术品愿望的“天价”艺术品,撩动了国人对艺术品的占有欲。

  不过,“买得起”也给人们带来了疑虑——艺术家会不会因为低价而处于弱势。谭仙解释说:“为什么买得起,是因为我们不会在底价上加太多,最多只加10%,而一般画廊会把卖价变成在底价基础上加40%至50%。”她认为,“买得起艺术节”说到底,是一个教育性的艺术活动,“我们更多的是要培养人们收藏艺术品的兴趣,我们找的艺术家也都是好而不贵的艺术家,毕竟艺术品是要让人欣赏的。在西方,人们在家里习惯摆放一些原创的、真的艺术品,而不是对名作的复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才是真正的艺术品。”

  对此,世纪翰墨画廊负责人林松表示了赞同。在他看来,“买得起艺术节”更大程度上是对艺术的普及,是对国人艺术教育的一次补课。“当你看到了‘廉价’的艺术品,那么你再看到昂贵的艺术品时,你就有了比较。通过这种对比,你也会逐渐明白为什么有的艺术品价格昂贵,有的却很便宜。”

  不过,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表示,“如果我们想从艺术节上找出大师级的作品,似乎不太可能。但平价不一定没有好作品。”他说,“艺术品自身有一套复杂的价格体系,不能仅仅凭靠价格的高低,来评判艺术品的好坏。实际上,价格来自普遍认知,一张纸凭什么就值200万?艺术家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青年画家的作品,因为普及程度不高,文化认可度不够,所以价格自然比较低。但是今天的作品,或许可能就是明天的经典。”

  也有人将“买得起艺术节”看成是一场眼力的历练。林松认为,参加“买得起艺术节”的可能大多是没有名气的艺术家,即使一些小有名气的艺术家来参加,大概参展的也是他不大重要的作品。当然,里面也不排除有一些作品非常好但现在还没有名气的,那就要看眼力了。“这就有点像潘家园,东西都很便宜,你也有‘捡漏’的机会,但必须是非常有眼力的专家、行家,一般人是不行的。”

  值得一提的是,往届“买得起艺术节”中售出的部分艺术品,当时的价格只有几千元,而现在已经升到了几千美元。比如尹坤、姚俊忠和纪晓峰这三位参与过往届“买得起艺术节”的艺术家,如今已经获得了较大的成功。

  关乎艺术,与价格无关

  艺术品是要用来“消费”的。挂在墙上的艺术品,要好好欣赏欣赏,而不是让它寂寞地呆在博古架上,甚至囚禁在保险箱里。

  对于“买得起艺术节”的创办者而言,艺术节的宗旨是让每个人都有机会购买属于自己的当代艺术品——挂在墙上的艺术品,开始他们自己的艺术收藏之旅。而中国最早的财经门户网站和讯网曾就“买得起艺术节”的网络投票调查显示,购买者中抱有投资目的的仅占23.68%,大部分还是抱有长期收藏、装饰家居等目的,比例高达67.79%。尤其是出于装饰家居而购买艺术品的人数比例,更是高达71.88%。对此,李磊认为,对于艺术品收藏而言,首要的目的应是欣赏和文化滋养。然而,如今市场大肆宣扬艺术品投资、增值,甚至将投资、增值放在了首位,这就走“偏”了。艺术品不应该沦为金融投资的工具,而应该回归到欣赏、文化交流、情感表述的本原上来。“买得起艺术节”这种形式恰好为艺术品收藏的回归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事实证明,自从2006年“买得起艺术节”进驻中国以来,已经有众多的艺术爱好者成为艺术节的受益者。张雅琴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年30岁的张雅琴是一家外企的单身白领,年收入近20万元。手头富裕的她没有买股票,也没有买基金,而是选中了艺术品。可就在两年前,她还不知道上哪里购买艺术品。虽然听说有拍卖会,但动辄十万元百万元的价格让她望而生畏。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得起艺术节”闯进了她的视野。从此,她便一发不可收,给自己70多平米的家居添置了油画、雕塑。当记者问及张雅琴如何挑选艺术品时,她只回了一句:“挑自己喜欢的。”

  一句“挑自己喜欢的”,放弃了“收藏增值”的概念,只为单纯的喜欢。“就像买LV包、爱马仕服装一样,很少有人会指望它们能带来多少升值的空间,只要自己喜欢就好。”林松这样说道。

  对此,帕丁森也持同样的看法,他始终坚持“升值不是购买艺术品的主要目的,很多人只是喜欢买来挂在家里。”正因为如此,“买得起艺术节”的主办方在艺术品的选择标准上,装饰性和人们对艺术品应该是“美”的传统观念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作品不能是暴力血腥的主题,需要美好一些。”比如山东画家陈鱼的作品,所画的主题十分柔美,都是梦想一般的花瓣,十分适合起居欣赏。

  林松还认为,把艺术品挂在墙上,实际上传达的是一种艺术消费的理念。他告诉记者,在国外,与商业性的画廊相对,占据更大份额的是“纯粹的画廊”。而在买家当中,更多的人是在消费艺术品,品味艺术品。在“纯粹的画廊”里,人们可以选择从几千美元到几万美元的艺术品。而这些画廊往往就在博物馆、美术馆的附近,是一个极具艺术氛围的区域。

  还值得注意的一个事实是,“买得起艺术节”的受众对象定位在像张雅琴这样的白领阶层。尚画廊艺术主持赵丹虹认为,通过“买得起”的概念,让城市白领对艺术品发生兴趣,并试着消费艺术品,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在中国,“买得起艺术节”更明确地指向了“艺术可及——让中国的中、高端白领走近艺术品、消费得起艺术品。”

  和讯网的调查显示,“买得起艺术节”的参与者中,年收入10万元以下的占70.21%,10万至100万元的占23.41%,100万元以上的占6.38%。而在所有参与投票的人中,已经买过或者有计划购买艺术品的比例高达89.36%。这部分人已经或者正要成为中国艺术品消费的主力军。

  对此,财讯传媒集团副总裁、北京收藏家杨浪表示,中国现在的收藏市场,高端市场基本上可以说已经形成,也就是拍卖会,以百万元、千万元计价,中端市场也就是画廊,以万元、十万元计价,而万元以下、一两万元的市场几乎还没有,“买得起艺术节”就是要做这样一个市场。

  艺术家是否可以放下身段

  很明显,“买得起艺术节”是以推广新锐青年艺术家为己任的。自创办以来,它已经吸引了不少艺术家的加盟。“有很多学生报名,占20%左右的比率。”但是谭仙也并不讳言,“有的学生仍然需要锻炼,不够成熟。”艺术节创办初期,谭仙需要去宋庄一类艺术家聚集的地方寻找适合的艺术家。慢慢地,艺术家们互相介绍,自己也会找上门来。

  在艺术节上,一方面是艺术家愿意低价出售,另一方面是买家愿意低价购买,为此,不少人呼吁更多的艺术家加入到“平价”艺术品的创作中来。尤其是那些已经身居高位的大师们,是否也能放下身段,创作一些“平价”艺术品。

  对于这一呼吁,一些业内人士持否定态度。林松认为,如果一个艺术家的作品已经达到了一定价位,就没有必要再去把作品卖这么便宜了,除非是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或考虑。比如说一个画廊,就是卖10万到100万元的作品,这已经是一个专卖店性质的了。它不可能把原本可以卖10万元的作品拿出去卖1万元。除非是版画,或许几千元倒可以考虑。李磊也认为,让大师参加“买得起艺术节”,既不可行,也不符合市场规律。

  据了解,在国际市场上,2007年作品价格在3000英镑上下浮动的当代艺术家有2500位,其中多半的艺术家在拍卖中从来没有超过这一价格线。而在这一价格线上成功的艺术家,多是因为他们的廉价艺术品有多种版本和形制。比如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他既是低价位市场的宠儿,也是高价位市场的标杆。他之所以有廉价艺术品,主要是他有很多复制艺术品,如版画等。但这类作品与其高价作品是处于两个截然不同的话语环境之中,少有关联之处。不过,在廉价艺博会上,买家还可以买到“大”艺术家的“小”作品。比如,被称为世界上最贵的在世艺术家的杰夫•昆斯,他的不朽之作《悬挂的心》曾在2007年拍卖中拍出2100万美金,但是他的那些多次复制的雕塑作品,比如《气球狗和小狗》,售价却不到3000英镑。

  链接:

  10年前,伦敦率先发起“买得起艺术节”(The Affordable Art Fair,简称AAF)。这是艺术界的时装秀,每年设有春、秋两季,价格最低的只有几十美元。在伦敦AAF上,几乎每四位参观者中就有一位会购买艺术品,比例远远高于世界其他普通艺术博览会。此风潮被世界多个城市的《TimeOut》(1968年创刊于英国伦敦,是全球首席城市生活指南杂志,被业界誉为城市指南圣经。)版本所引进并推广,逐渐席卷纽约、巴黎,并抵北京、上海,深受各国热爱艺术人群的欢迎。AAF也渐成为一个以“发掘青年艺术家”为目的,倡导“艺术可及”理念的全球性活动品牌。

  (摘自《中国收藏》)

【编辑:杨彦宇
 
请您登录/注册后发表观点!  进入社区  查看评论>>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