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小印度里的中国客工:宛如置身宝莱坞电影(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新加坡小印度里的中国客工:宛如置身宝莱坞电影(2)
2009年10月13日 08:4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印族老板唱《高山青》

  中国客工秀淡米尔歌

  根据人力部网页的资料,本地服务行业只能从几个来源地聘请持有工作准证(work permit)的员工。这些国家和地区包括马来西亚、香港、澳门、韩国、台湾和中国大陆,所以这两年来,除小印度的商店开始聘请来自中国的店员之外,那里的餐馆也开始雇用中国籍的清洁员工。

  来自中国吉林的宋宏伟(30岁)、于健(21岁)、刘强(31岁)、于洋(23岁),以及来自河北的万庆海,都是去年开始在小印度工作的中国人。前4人受聘于实龙岗路老字号Komala Vilas素食餐馆,万庆海则在兴都路的Muthiah's Restaurant打工。

  Komala Vilas的人力资源经理维鲁(Veloo)解释说,要招聘本地人,甚至是马来西亚人担任清洁工并不容易。餐馆工作原本就时间冗长,员工不仅要有韧性,也必须习惯时常加班的情况。

  因为人手不足,Komala Vilas属下的两家餐馆和一家甜品店,一年多前聘请6名中国籍员工。管理层对他们的工作态度褒奖有加。维鲁说,中国籍员工的工作态度积极,要他们临时取消休假回店加班都从不投诉,公司当然会给他们加班费。中国员工也主动学习简单的淡米尔文,和同事交流。

  Muthiah's Restaurant的老板阿莱加杉(Alegasan)的餐馆规模较小,聘请20名员工,其中只有万庆海是中国人。谈到万庆海的工作表现,阿莱加杉和维鲁一样,频频夸奖:“他很诚实,是个好员工。”

  印度餐馆里的“李小龙”和“成龙”

  宋宏伟和于健到餐馆工作后,其他员工为他们取了外号,较年轻的于健是“Bruce”,宋宏伟是“Jacky”。宋宏伟解释说:“刚来的时候语言不通,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叫我们,就用李小龙(Bruce)和成龙(Jacky)的洋名叫我们,因为他们喜欢这两个华人影星。”

  宋宏伟告诉记者,他和于健是农村人,来新加坡工作主要为了挣多点钱,帮补家用。来到本地被安排到印度餐馆工作,两人相当惊讶,因为在老家连印度菜肴都没吃过。于健说,刚开始时根本咽不下本地的印度料理。

  不过,他们都觉得雇主和同事很友善。于健更从自己的经历,感受到雇主的人情味。

  今年3月,于健休假时被汽车撞倒,头部受伤,在医院住了1个半月,过后还在员工宿舍休养两个月。回到工作岗位的第一个月,餐馆管理层特别体恤,还减少他的职务和工作时长。于健说:“住院期间,老板和同事来看我,我心里很感激。能够碰到这样的老板真的很不错。”

  不同语言没有形成障碍

  采访于洋时就看得出他善于和别人沟通。经理惹耶拉曼(Jeyaraman)和他说话,于洋会立即回应。如果不很明白惹耶拉曼的指示,他会比划手势,或者顺手拿起周围的“道具”来表达。

  惹耶拉曼告诉记者:“于洋这小伙子外向,时常问问题。我大部分时候是用淡米尔语给他指示,他听得懂,而且连餐馆的菜名也一清二楚。刘强比较文静,但是工作也很认真。”

  于洋还在经理“怂恿”下,在记者面前唱了一首淡米尔语歌曲“July Kattrey”(季候风的意思)。现场表演,于洋有些尴尬,他说每天听同事唱,潜移默化就学会了,他也迷上宝莱坞影片。

  刘强按捺不住也对记者爆料:维鲁也会唱华语歌。维鲁大方地秀出一段《高山青》。原来他服兵役时曾到台湾受训,学会这首歌,有时为了逗店里中国员工,他就唱起《高山青》。

  这一来一往的笑声和歌声中,访谈还掺杂了英语、淡米尔语和华语。不同的语言,有时候是相互理解的障碍,可是有时候却不像是障碍,这关系真是既复杂又奇妙。

  吃印度餐吃到流鼻血

  万庆海之前曾在中国天津市的饭店当了8年厨师,品尝过印度料理,但是本地的印度菜辣椒更多,咖喱味更浓,他到小印度的餐馆打工,开始时因为天天吃店里的印度餐而吃到流鼻血。

  万庆海休息日会到处走走,到过乌节路、圣淘沙、牛车水,他觉得小印度的民族色彩更浓郁。在餐馆里天天闻着咖喱香,耳听收音机的印度流行歌曲,还有同事之间以淡米尔语交谈,万庆海笑言,有时觉得自己像生活在印度电影里,有些不真实。

  万庆海虽和老板阿莱加杉存在着语言隔阂,但这并没有成为两人交流的障碍。万庆海告诉记者,老板在农历年时,特地给他买了新衣,还给他在中国的3岁儿子买新衣服。老板有时在咖啡店吃饭,也会买些华人食品给他吃。

  万庆海说:“我感觉最深的是,这里的印族人对他们的宗教信仰非常虔诚,像我们老板一样,或许因为信仰关系,待人处事很真诚。在这里工作,体验到新加坡文化的另一面,是很不错的经验。”(陈能端)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