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摘》文章:加沙:世界最大的“监狱”——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中华文摘》文章:加沙:世界最大的“监狱”
2009年10月19日 15: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中华文摘》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文/张哲

  哈马斯和以色列的战斗持续了8年,加沙被全面封锁也进入第3年。在这个360平方公里的“监狱”里,鲜花依然盛开,但只能用来喂牛,“重建”无从谈起,因为这里的“囚犯”们谁也不知道,下一场战争会在明年,明天,还是下一分钟……

  “世界上最大的监狱”

  巴以间的冲突自以色列1948年建国起就未曾停歇。“土地”,越来越像一本永远算不清的账。

  “在这片土地上挖出来几样几千年前的东西,就说,这是我的土地,你们都出去!哪有这样的道理?”耶路撒冷的出租车司机Feiz认为,土地不是以色列人的,也不是巴勒斯坦人的,而都是神的。

  Feiz已经有以色列公民身份,但他坚称自己是巴勒斯坦人。他已经有4年没见过他住在加沙的父母了。“他们出不来,我进不去。”Feiz说,“我们之于对方,就像是活在一根电话线里。”

  目前的加沙,除了新闻记者、外交官和少数国际援助项目的工人外,其他所有人都被禁止出入,连邮政系统也停止了工作。

  以色列封锁着加沙北部和东部的陆地边境,并以海军封锁了西侧的地中海海岸线。甚至埃及也关闭了西奈半岛与加沙接壤的边防线。加沙人开始习惯这样描述这片土地:监狱。

  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监狱”,它占地360平方公里,“囚禁”人口高达150万。

  这里曾经盛产鲜花,并出口至欧美各国。23岁的阿布雷德的家族经营着加沙最大的鲜花种植基地,可由于2007年以来的边境封锁,只有不到20%的鲜花能够出口,剩下的只好烂在地里,甚至拿来喂牛。

  阿布雷德说,哈马斯曾经要求他加入,但他拒绝了。“我可以参军,但不是哈马斯,我讨厌他们,他们和以色列都对加沙的糟糕情况负有责任。”

  “地下生命线”

  以色列在加沙不受欢迎,但以色列的商品除外。加沙的年轻人都承认,以色列的商品质量好得多。“这让我们感觉很矛盾”,在无国界医生组织(MSF)工作的加沙人Samah说,“他们占领我们的土地,但他们的产品的确很完美。”

  边境封锁,令加沙的制造业陷入长期萎靡之中。除了国际社会的援助物资,小到口香糖和可口可乐,大到电视机和摩托车,都要依靠走私。

  加沙地带的南部城市拉法(Rafah)以两件事闻名:美丽的地中海海岸、通往埃及的走私地道。边境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如蚁穴般的地道口,它们有的用帐篷遮住出口,有的则干脆将土堆裸露在外。

  “这里是加沙地带的地下经济命脉”,当地向导告诉记者。对边境的封锁,使这些走私地道大大地兴盛起来。在拉法,战前有超过1000条的地道在夜以继日地工作,有的地道甚至可以用管道从地下与埃及连接,将汽油源源不断地走私进来。“否则,加沙哪里还有这么多汽车在路上跑?”向导说。

  但这些地道在战争中被以色列摧毁过半,如今,只有约400条还在使用当中。

  一名走私者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走私一大箱可乐,就可以有20~25美元的利润。他说,他们好几个都是大学毕业生,但现在为了钱,他们什么都愿意做。但当记者询问“是否走私武器”时,他们集体大声喊“No”。

  加沙:重建,还是“越狱”?

  不知忧愁的是小孩子们。

  在一处由几十顶帐篷构成的营地,一个12岁的男孩挥舞着手臂,情绪激昂地说:“巴勒斯坦人民无所畏惧,在加沙战争中,我们打败了以色列人,我们享受胜利!”听到这里,孩子们当中爆发出一阵掌声和喝彩声。

  记者问:“你们的房子和学校都被炸毁了,为什么是你们取得了胜利呢?”

  一名六年级的女生认真地回答说:“我们失去了房屋和土地,但我们没有失去信仰。失掉信仰的战争才是打败了的战争。”

  但他们的父母却不能这般乐观。

  在加沙,在贾巴利亚,更多的人只能在废墟边坐着,无所事事。重建工作依然毫无进展——尽管国际社会承诺了50亿美元的加沙重建资金,但一时还很难到位;更何况,以美国为首的很多国家提出要求,资金只给予温和的法塔赫政府,而不能由哈马斯经手。于是,法塔赫如何与哈马斯合作,又变成了一道无解的难题。

  边境的封锁更使重建像是纸上谈兵。Abusahel老人的房屋被毁,领到了哈马斯政府的4000欧元赈灾款。可是,加沙地区内的建材市场物资匮乏,物价疯涨。

  “重新把房子盖起来至少需要十几万美元。”Abusahel说,“4000欧元能顶什么用呢?更不要说有钱也买不到材料。”

  与此同时,出国的愿望在加沙地区前所未有地高涨起来。

  “在加沙,所有的人都想‘越狱’。”Bassam说,“如果现在,边境口岸全部开放,加沙地区就空了。”

  偶尔,重建在民间自发开始。废墟旁的田地里,一位老农开动了拖拉机,他背后是刚刚种下的果树苗。

  (摘自《南方周末》)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