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学华文变得快乐——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华文教育
    因材施教,让学华文变得快乐
2009年11月24日 14:07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中新网11月24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近日刊登署名文章,作者以女儿学习华文从不快乐到快乐的经验引申到新加坡华文教育改革的问题。文章说,学习华文的快乐,不在于一味降低华文水准,更不在于剔除华族价值观。快乐的真正源泉在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的具体情况给与灵活、恰当的引导和教育。

  文章摘录如下:

  女儿今年上小一。由于来自说华语的家庭,原本以为,华文课对她来讲不会有问题。可是没想到她挨批评最多的竟是华文课,而且还经常因为上课讲话、开小差,被老师罚留校。

  妻子很关心这个问题,专门到学校跟老师沟通后发现,这是因为华文课太简单了,引不起女儿的兴趣。由于是邻里学校,老师说,班上的同学华文基础差异大,所教的普通华文,当时班里还有很多同学跟不上,所以只好迁就多数同学的进度了。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说,如果提前分班,让程度好的同学开始上高级华文,女儿的这些问题应该就能解决。

  第二学期,女儿学校果然对华文进行分班。很快,她的学习积极性恢复了,上课也很少再出现纪律问题。年终,她的高级华文考获97分,名列前茅。在此,我要感谢老师和学校的因材施教,这对于保护她的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降低要求未必带来快乐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日前在谈及该国的华文教育时,提出“引起学生对华文的兴趣是当务之急”。我注意到他的一些谈话,是针对家庭用语为英语的学生。由于英语已成为新加坡的第一语言,也是多数华人家庭的主流用语——数据显示,本地讲华语家庭的比例逐年下降,目前只占40%,所以李资政站在这样一个侧重点上来谈华文教育,是可以理解的。

  对于在家中完全不讲华文,从小没有华文基础的学生,一上来就搞听写、默写,确实有点“疯狂”了,这容易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来自讲华语家庭的学生,必要的听写和默写,并不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比如我女儿就是一个例子。每次妻子给她听写华文时,她看起来都是自信和快乐的。

  所以,这里的关键还是因材施教。一味降低学习要求,减低华文课的重要性,并不必然给孩子带来快乐。

  事实上,当女儿得知,学校的排名只计算英文和数学成绩时,她和班里许多华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一样,感受到更多的是失落和不快乐。既然“华文考得再好也没有用”,我不知道他们明年是否还会继续对华文保持同样的兴趣。

    ----- 华文教育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