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 (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对汉语国际推广的几点思考 (2)
2010年01月04日 14:00 来源:光明日报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汉语国际推广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如此地密不可分,那么,通过汉语的国际推广,将什么样的中华文化推出去,这又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中外语言学界早已有定论,要精确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应该说,在长期的以汉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中,我国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已确立了文化因素无处不在,因此文化因素的教学应当贯穿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之全过程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多的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师已树立起了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的观念,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能够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主动地将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理念的阐释渗透于语言要素的教学之中。但是,教师们对文化因素的导入仍然具有相当大的随意性,有的教师将有关文化的内容仅仅视为枯燥的语言学习与训练之中插科打诨的调料。为此,我们应当鲜明地提出,在汉语国际推广过程中,应当以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为前提,以寻求理解为出发点,谨慎对待文化的精华、糟粕及中性文化因素的区分及处理,传递与推广的应当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因此,首先需要对中华文化进行认真的总结和梳理,发现和寻找中华文化中那些有价值的内容、那些优秀的文化“基因”。缠脚、纳妾、“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之类,代表不了中华文化,杂技气功、书法国画、太极舞狮、京剧脸谱亦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全部,我们需要在更高的价值层面上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中勤劳、诚实、节俭、敬老、孝顺、和睦等美德,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之精神,宣传和传播中华文化“和”、“和为贵”的内核,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次,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不等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我们既要注重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又要注重当代中国文化的张扬。我们要更多地宣传和介绍当代中国人的生活,让外国的汉语学习者们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形态,了解当代中国人的开放心态和世界眼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讲授、教材的编写,都要对当代中国文化予以更多的关注。这样才能既增加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增进异国异族的汉语学习者对当代中国的了解,共同推进和谐世界的建设。

  推动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师资。随着迅速增长的汉语国际推广的需求,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在迅速膨胀。一个合格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必须具备系统的汉语语言学知识和较强的母语交际能力外,因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的关系,他同时还要具备较为系统的中华文化知识,这是汉语国际推广的必然要求和实施文化教学的客观前提。这一点,已成为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共识。这里,我们想着重提出的是,一个优秀的对外汉语教师,除了上述要求外,还应当具有异域文化背景、具有较广博的异域文化知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因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可分离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与学一旦开始,学习者的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碰撞也就不可避免地随之开始,并将贯穿始终。而对外汉语教师,作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在面临不同文化间的冲突时,若具备了对他族文化的认识、理解和欣赏能力,便能够自然而然地成为“沟通两种文化的使者”,在通过文化的对比强化中华(本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使异域文化族群得到理解,从而较为妥善地处理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文化冲突现象,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故而,具有异族文化背景和知识,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在此,我们有必要史海钩沉,从文化传播与交流的积极意义之上,重新思考明清之际来华的西方传教士为我们提供的启迪。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马礼逊、马若瑟等正是因为来华后,能悉心学习和研究汉语及所承载的文化,并在其在华多年的生活中积累了深厚的中华文化背景及相关知识,才能够编辑、写作和出版《葡汉词典》、《中国语言志略》、《华英字典》等对中国学者研究现代汉语与西方人学习汉语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扛鼎之作,由此也为“东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做出了重要贡献,从而奠定了他们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今天,在我们大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对外汉语教学师资队伍时,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先例是可引为借鉴的。(首都师范大学/李枫)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