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旅游策:暗藏拉动地方经济和藏富于民的深意——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经济新闻
    海南旅游策:暗藏拉动地方经济和藏富于民的深意
2010年01月14日 09:2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对于普通的国内游客来说,海南国际旅游岛可能更意味着免税商品,而对地方来说,意味的可能是经济数据

  本刊记者/杨正莲 王辛莉(发自海南)

  “那我以后购物是不是可以不去香港,直接去海南了?能不能这么说?” 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整体计划,对普通消费者和度假旅游者而言,可能意味着免税商品和更具特色的旅游体验,但是对于海南地方来说,则暗藏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和藏富于民的深意。

  免税,免税?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已经获批,境内游客或将在海南免税购物。“真正对国人免税的,全世界也不多。”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陈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中国政府网1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称,海南应建设和经营好免税店,完善旅游城镇和休闲度假区的商业配套设施,逐步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购物中心。

  200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就海南申请设立国际旅游岛问题正式函复海南省政府时,同意海南在海口、三亚、琼海、万宁四市开办4家市内免税店,而海南首家市内免税店已经于2009年9月1日在三亚开业。

  与海南已经拥有的四个传统机场免税店相比,首家开业的市内免税店销售对象依然是境外游客,购物时必须出示护照和机票,他们在免税商店购物要比市内百货公司便宜10%到40%。

  对于此前备受关注的国人免税购物政策,《意见》称,由财政部牵头抓紧研究在海南试行境外旅客购物离境退税的具体办法和离岛旅客免税购物政策的可行性,另行上报国务院。

  《中国新闻周刊》获悉,海南曾经提出的离岛免税政策中,与此前仅限于境外游客不同,国人也可以在海南市内免税商店购物,只是需要限次、限量购买,并希望由过去“店内购物、口岸提货”的繁琐方式,改变为“店内付款提货、离岛验放”。

  免税政策被公认为执行度强,并最有可能拉动海南经济发展。据中免公司测算,实施离岛旅游免税购物政策后,仅在三亚一地,将直接吸引投资约3亿元,免税店年销售额将达2.5亿元,上缴各项税收2700亿元,为当地创造400个直接就业机会,带动游客增6%~10%,促进游客人均消费增15%~18%。

  海南省省长罗保铭在2009年底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这次中央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政策含金量极高,前所未有。“要组成专门工作班子,以一天也不耽误的进取精神与国家各有关部门联手,将购物免退税政策变成游客来海南购物的实惠。”

  不过,在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看来,免税政策只对高收入人群有用,对中低收入者没有意义。“中国是工业产品的世界工厂,世界上的许多廉价商品都来自中国,发展旅游免税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他说。

  建设国际旅游岛是否意味着,海南也将遵照国际惯例开放博彩业?尽管坊间猜测颇多,但《中国新闻周刊》接触到的多位海南政府官员均对此予以否认。“不可能有博彩业,老想着赌老想着黄,有什么好处。” 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林回福的回答斩钉截铁。《意见》中与此相近的条款仅仅表示,在海南试办一些国际通行的旅游体育娱乐项目,探索发展竞猜型体育彩票和大型国际赛事即开彩票。

  对于海南旅游业而言,正如海南地方政府近年来不断呼吁的那样,海南国际旅游岛的确在开放政策方面有新的突破。《意见》称,在海南已有21国免签证的基础上,先期增加芬兰、丹麦、挪威、乌克兰、哈萨克斯坦5国为入境免签证国家;对俄罗斯、韩国、德国3国旅游团组团人数放宽至2人以上(含2人),入境停留时间延长至21天。支持海南在境外主要旅游客源地设立旅游推介分支机构。

  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开放做得很漂亮,“这些国家的选择非常有针对性,或严寒的欧洲,或是沙漠、 中亚等地区。”

  “单靠旅游是不行的”

  海南旅游业发展料将迎来重要历史机遇,但是对于海南来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更具藏富于民的深意。

  《意见》为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定下的目标是,到2020年,旅游服务设施、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与国际通行的旅游服务标准全面接轨,初步建成亚洲一流、世界著名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那时,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2%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0%,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

  目前,海南旅游业增加值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是6.3%,高于全国水平的4%,但与上述目标相比,差距甚远。为提升海南旅游业的发展质量,海南将从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游社、导游、购物以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同时,在旅游产品体系里面,西沙旅游和高尔夫旅游都在政策支持之列,境外邮轮公司也被允许在海南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

  “与国际标准接轨,就要按照国际标准收费,享受到的是海南岛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服务。”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陈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我们要在内容上、品牌上,立足于海南岛打造东方的、中国的、海南岛的、民族的文化,具体产品要个性化。”

  据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2009年底在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透露,将利用中央给予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专项资金,新建旅游开发投资公司,以此为投融资平台,推动重大旅游设施项目建设。

  海南的期望是,通过旅游业这个抓手带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在国务院批复的《意见》中,被提及的与旅游相关的现代服务业包括文化体育及会展产业、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和房地产业。“经过产业结构调整,第三产业最终要占重要的比重。”林回福说。

  “发展旅游的根本目的是当地人民致富,发展经济。”陈耀认为:“为游客提供一流的服务是我们努力的目标,但是为当地人民服务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我们所有的旅游规划都要兼顾游客和当地老百姓的利益。”

  早在2008年9月27日,在全国政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专题调研情况沟通会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就曾经表示:“原来说旅游业富民不富财政,就是所谓的‘旺丁不旺财’,现在工业和其他产业旺财,就希望旅游业好好旺旺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意见》预期,到2020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质量“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年新增财力的50%以上都将用于民生。” 海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主任林回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文明程度和开放程度有长足的提升,经济社会有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殷实,要做到这一点,单靠旅游是不行的,科技和新兴工业方面也要有长足的发展。”

  “也就是要从旅游业切入,带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一二三产业的和谐发展。” 海南省人民政府省长助理、海南省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陆志远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要跳出旅游看旅游,形成全省大旅游的观念和大旅游产业。”

  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2009年底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强调以旅游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为主导,并不是说只发展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不发展工业农业等其他产业。“要在突出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主导地位的同时,加快发展节能环保型产业、新型工业、新型制造业、房地产业、热带现代农业等产业,做大做实我们的产业基础。”他说。

  在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看来,强调农业、工业同步发展非常明智。“发展生产力,创造物质财富是一个地区发展最根本的途径,海南是一个八百多万人口的省份,不是一个几十万人口的小地方,不发展农业、工业是带动不起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女儿再漂亮也要自食其力,嫁得好不如干得好。”

  “最核心的东西就是保护环境,但是这样做的难度有点大。”林回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这就涉及到一系列的政策问题、项目问题,不给政策就很难发展经济。”

  在国务院批复的《意见》中,国务院有关部门将在政策规定、资金安排和项目布局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其中,政策支持将体现在投融资政策、财税政策、开放政策和土地政策等相关方面。

  “我们要突出重点抓住关键,扎实抓好享受西部开发政策、免税购物政策、投资政策、开放政策等这些重大的政策安排,要尽快研究制定配套措施,尽早付诸实施。”在2009年底海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海南省委书记卫留成在部署来年工作重点时指出,推进国际旅游岛建设,是2010年全省的一项中心任务,“要争取在较短时间内让全省人民看到现实成果,让全国人民和广大游客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感受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迈出了实实在在的步子。”

  卫留成所说的西部开发政策是指,在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其他有关中央专项投资时,赋予海南省西部大开发政策,将海南省增列为《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执行省份,这在中国政府网1月4日公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得到确认。

  “这对海南是一个很大利好。”廖逊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海南属于东部省份,但其经济发展相当中部地区,而工业化程度只好于西部的西藏,因此海南应该享受西部政策。”

  “我们现在一定要去掉不靠劳动而仅仅靠政策就致富的心理,实际上过去我们也有很多优惠政策,好像有了政策海南就好了,不是这样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有奋斗目标。”林回福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认为:“海南要成为一个美丽的、向世人展示美好形象的岛屿,靠的是劳动和智慧。否则,就成国际忽悠岛了。”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