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O水准状元摇篮 大马力行华小走过风雨路(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新加坡O水准状元摇篮 大马力行华小走过风雨路(2)
2010年01月18日 10:12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赖凯柔考获10科A1,是2009年O水准状元。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目前学额爆满

  力行华小创办于1939年5月1日,曾经三次迁校,原本位于吉隆坡孟沙,最后搬迁到大约10公里外的雪兰莪州首邦市。迁至现址之后,该校学生逐年增加,到了现在可说已经爆满,无法接收更多新生。由于学生太多,现有60间教室也不够用,学生被迫分成上下午班,一二年级读下午班,三至六年级读上午班。

  就像其他华小一样,力行也有校训——“诚爱忠毅”,学校哲理是致力于有效、完善、延续性的教育事业、塑造品德崇高且有能力在各领域创造幸福和卓越成就的精英分子,以配合家长、社会及国家的期盼。在力行,教师把实践多元智能教学当作使命。

  过去10多年来,力行华小在小六评估考试的成绩特出,全科及格率超过90%,个别科目的及格率都在95%以上,数学及科学几乎100%及格;近几年来,该校每年也有百多名学生考获7科A。课外活动方面,力行学生参加全国华小马来文笔试比赛、华语演讲比赛、英语讲故事比赛、书法比赛、亚太奥林匹克数学赛等比赛,以及校际运动会如雪州田径赛和游泳赛,也有良好表现。

  由于学业及课外活动表现优异,力行华小去年被马来西亚教育部评选为卓越模范学校,根据报道,全马只有四所华小获这个荣誉。

  力行华小目前坐落的地区较多中上收入家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已经不错。校长陈瑞发说,基于家庭背景,该校学生小小年纪就懂得面对压力、处理压力和化解压力,因此具备了离乡背井升学的条件和能力。

  他说:“就因为如此,他们可以在新加坡跟其他学生一起读书、一起竞争。

  19年来学生增11倍

  力行华小创办于1939年5月1日,曾经三次迁校,最初由吉隆坡孟沙班底村民出资兴建一亚答临时校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府谕令全村住户拆迁,该校迁至孟沙路,获得当地村民热心出资,建立校舍继续上课。

  1957年,政府欲开新公路通往八打灵再也,力行校舍拦路,因此又被谕令拆迁,被迫在附近山顶(即现今国营电视台)地区建临时校舍。1959年,政府拨地给该校作为永久地址,并拨款兴建有六间教室的新校舍。新校舍于1960年5月12日落成。

  鉴于地理环境关系,学生来源短缺,报名新生逐渐减少,董事会几经会议商讨后,一致认为学校须搬迁至人口稠密的地区以自救,因此致力向政府要求迁校。董事会在多方面奔走之下,终于获得教育部同意在首邦市拨出一地段兴建六间教室,1991年12月1日开课。当时学生人数298人,教师11名。

  1992年底,力行家长教师协会向家长发动募捐,增建三间多用途教室,教育部过后拨款再兴建六间教室。由于学生人数激增,该校于1993年10月发起筹款运动,再增建12间教室。

  1995年,力行积极着手第二期建校大计,一座包括28间教室的新校舍隔年落成,1997年初启用时,学生已激增至2232人,教师72名。目前该校拥有60间教室,学生3500人,教师135名。

  赖凯柔去狮城念书仍经常与老师联系

  在力行华小教师眼中,赖凯柔是聪明伶俐、能言善道的孩子;她的个性成熟刚强、处事公正果断,曾任巡察团团长,具领导能力。

  力行华小校长陈瑞发和阅报计划主任王丽萍受访时,对赖凯柔都称赞有加。赖凯柔毕业之前曾到砂拉越州参加全国马来文笔试比赛,由陈校长带队,对她留下深刻印象;王老师则称赞她在负责剪报时,态度认真。

  老师们也称赞赖凯柔上课极为专注,领悟力强。她的学习态度认真,勇于发问,教师上课前若无准备,还会“招架不住”。

  在老师眼中,赖凯柔勤奋好学,老师交代的功课都认真地做到最好。例如,老师要学生在做练习时,不懂的词汇必须查字典做笔记,她就每本课本或作业簿都是密密麻麻写满笔记。由于父母工作,赖凯柔很少参加额外补习班,却养成自动自发的态度,每天把课外练习做完,自学能力强,给弟弟树立好榜样。弟弟也以优异成绩,进入新加坡华侨中学就读。

  除了学业表现好,赖凯柔也是学校的羽毛球运动好手。

  力行教师还称赞赖凯柔懂得感恩,毕业后常以手机短讯、电邮及社交网站等方式与老师保持联络,每一次新加坡放假回国,都邀约老师喝茶聊天,也主动返回母校义务帮忙处理图书馆或行政文书工作。

  他们表示,赖凯柔常说力行学校给她的历练很深,为她打了很强的基础,也培养了她刻苦奋斗的精神。她在新加坡求学,一直坚持这种精神,所以老师们对她今天有此成绩不感意外,也引以为荣。(张明光)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