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华人精英加速外移 全球异乡绽放异彩(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马来西亚华人精英加速外移 全球异乡绽放异彩(2)
2010年02月06日 13:4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掌握多语成为优势

  雪兰莪及吉隆坡中华大会堂会长陈友信表示,马国移民在近年来有增加的趋势,这主要是国内的推力及国际的引力加大使然。他指出,由于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发展缓慢,加上中国的崛起,许多跨国公司需要懂得英语及华语的人才派驻中国,这使到同时掌握多种语文的马国华人成为跨国公司吸收的目标,促使许多华人流往海外。

  陈友信表示,在08年三月大选在野党打破执政党垄断地位后曾让人们对这个国家充满希望,许多有意移民的人也搁置移民计划,可是经过一年的演变,人们对朝野政党的表现感到失望,也对两线制(两党制)的形成不抱乐观,人们再次以双脚表达不满,离开这个国家。他认为人才流动在全球化时代是一种趋势,没有人可以阻挡。

  执政党国阵青年团幕僚长符策勤指出,人们移民很多时候是出于无奈;他说,过去两年来马国政治没有太大改变、经济没有改善、外资萎缩一半,导致人们出走。他表示,政府必须有所行动,阻止人才的大量流失,政府应该整顿行政体系,推行公平及透明的政策。  

  代表官方思维的外交部副部长柯希兰认为,马国人移民海外的原因主要是教育、就业及结婚。相对于新加坡、港台及欧美等国,马国的劳力市场薪酬远远不如人。由于汇率的差异,马国人在新加坡工作,其收入相等于在国内的二倍至五倍之间。不过,学者普遍认为,收入不是人们移民所考虑的一切,工作环境、前途、成就感也是移民们的考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林德宜表示,薪酬是马国人移民的其中一个因素,其它因素包括孩子的教育及前景、国家社会与经济政策及对行政体系,如警方及司法信心不足。  

  澳洲是移民首选地

  根据柯希兰向国会提供的资料,在08年至09年间,澳洲是马国人移居的首选地,高达27万人,而移居美国也有31000人,台湾是马国人移居第三多的地区,共有约14000人。政府显然没有把在邻国新加坡工作及定居的马国人视为移民,若这个数目统计在内,其人数会更大。在野党行动党主席卡巴星数年前到新加坡接受治疗时,前往新加坡医院探访他的行动党顾问林吉祥发现,为他提供治疗的医生大部分是马国人。槟城首席部长兼行动党秘书长林冠英则指出,他在09年到新加坡招商时惊讶发现,在新加坡政府医院工作的专科医生,四成是马国人。

  另外,根据香港入境处数字,去年12月,有14395名马国人居住在香港。已在香港发展的马国背景精英,包括企业家郭鹤年、“打工皇帝”惠理基金创办人谢清海、前卫生福利局长杨永强等。

  但值得一提的是,马国外流人才绝大部分仍保留马国国籍(只成为外国永久居民,不是公民),尽管他们当中有许多人配偶是外国籍,子女也在外国出生,但会尽量为其子女也保留马国籍。这当中家庭因素很重要,因父母及兄弟姐妹等仍在马国,所以他们认为“根”仍在马国。

  马国人才外移原因,除了外国收入较高、留学生已习惯外国生活、配合外籍配偶之外,也和某些领域在马国发挥空间较小有关,行政偏差及不公平政策也许是过去人们移民的主要原因,而治安败坏、希望享有更大的个人自由似乎成为当前人们流向国外的原因。

  马来裔中产阶级也移民

  激进宗教思维的抬头也让人们对马国社会是否会趋向保守感到忧虑。在为移民与否而挣扎的女工程师纳达莎指出,她越来越感到行动不自由,她不能自由地与异性上街,因这将引起人们的负面看法。这种行动不自在感对曾在海外留学的马来知识分子尤其强烈,并导致他们移民。

  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指出,目前不仅是华人移民,马来人移民也有增加的趋势。前人力资源部长冯镇安就表示,过往移民海外的人才是华人,现在马来人也越来越多。  

  事实上,许多“自我流放”在海外的马国专才都有意返国服务,只是行政偏差、移民政策保守及官员僵硬的思维导致这些人返国无门。在海外居住、从事医学研究工作近二十年的陈毅一直想回家,无奈他所从事的高端医学研究在马国还没有这种需求,也没有这种设备。为了回返家乡陪伴年迈的妈妈,拥有博士学历的他在二千年马国推行招收海外专才回国计划时,决定放弃在美国费城大学高薪研究员工作,降低自己的要求,申请到马国国立大学偏远的吉兰丹分院当一名讲师,可是当局却以他持有的“印度大学文凭并不受政府承认”为由拒绝录取,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及百般无奈。  

  陈毅只是马国逾百万移居海外的专才之一,他的情况也是许多马国海外移民的遭遇,文凭不受承认、返国不受欢迎、回来后无法发挥,因此只好无奈的继续离乡背井。在全球化的年代,世界各地都在争夺人才,马国在这场人才争夺战中,却背道而驰,如何留住人才贡献所长,考验政府的智慧。(林友顺、萧伟基)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