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俄女生谈留学:在孤独中历练是宝贵的人生经验(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留俄女生谈留学:在孤独中历练是宝贵的人生经验(2)
2010年03月08日 11:01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王乐乐

  陕西省西安市人。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附中,现为圣彼得堡国立音乐学院钢琴系大三学生。

  个人箴言:成功不是吝啬的天使,它在赐给带翅膀飞翔智者的同时,也会眷顾那些为理想而不断奔跑的凡人。但我相信, 上帝偏爱平凡!

  记者:作为一个中国留学生,你在圣彼得堡的生活,学习,爱情,你的感受和体会如何?与国内有怎样的差异?

  王乐乐:当然,一个人生活在异国他乡难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会有时常想家的心绪,会有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处理,而且大多是棘手的事。但是也正因为没有父母的亲朋的帮助,自己才能在不断的摸爬滚打中得到了宝贵的人生经验,让自己更快的成熟起来,而这些是国内的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很难去体会的。

  在学习上,我感觉这里有着国内没有的学习氛围,在给了我们充分自由的学习时间的同时又给了我们系统的学习方法,尤其是我们音乐学院,有很多世界有名的音乐大师,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可以称之为是整个俄罗斯音乐艺术的骄傲,能跟如此的名师学习是我的荣幸。相比国内的艺术生我们有着一种天然的优势,就是我们可以经常观看各种音乐会,参加“大师班”(很多来自不同国家的音乐大师传授的公开课)这样的机会对于国内的艺术生来说会很难得。

  对于爱情,首先我要说的是我们生活在一个有着浪漫气质的城市——圣彼得堡!这里的冬天和夏天都是让人心驰神往的,所以会让我觉得这里更加有“爱”的感觉;其次,在这边的恋人不会像国内的情侣,见面,吃饭,看电影是既轻松又简单的事,生活在国外一切都突然变得不那么容易了,所以需要一个彼此去适应的过程。两个同样渴望爱情的人相遇本就不易,如果还彼此喜欢那就更难能可贵了。我认为在这边的爱情更倾向于一种相互照顾与扶持,让两个怀揣同样梦想的心相互取暖。

  记者:在学习中,你觉得对你来说最难的是什么,是晦涩难懂的俄语?是听不明白的专业课?还是俄式思维与中式思维的差异?

  王乐乐:首先,我是学钢琴的,对于俄语的要求不会如其他学校的学生那么严格,当然俄语在日常生活与交流的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在国外留学,学好当地的语言是学好一切知识的基础。但我个人认为,专业课对我来说更加难于俄语,因为较之本地的俄罗斯学生,我们生来就有一些差距,钢琴毕竟是西洋乐器,就像要外国人学唱我们的“京剧”是一个道理。所以本身就会有一些压力,而且这边的老师也跟国内的不一样。我感觉彼得堡的钢琴老师较之国内的老师在专业上要懂得更多,也有一套较为成熟的方法,国内的钢琴老师讲音乐的时候,会告诉你这个地方要“强”一些,那个地方要“弱”一些,而俄罗斯的老师则会把这整首曲子讲成一个故事,例如,在弹“普罗科菲耶夫”的《童话》的时候,国内的老师可能会要你把音“弱”到一定程度,而俄罗斯的老师会给你一个情境:一个老奶奶在安详的坐着,手里一针一线的缝着衣服……如此这般的给你一种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我想这或许是俄罗斯人在音乐上的成就那么突出而不像他们的性格那么“愚直”的原因吧。

  其实在彼得堡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还是老师们对于音乐的独特思维方式和对音乐的执着与偏执。比方说,在国内老师给你布置作业,如果自己不喜欢,可以换弹别的曲子;在这边,如果老师布置了一首曲子给你,那一定是认为这首曲子适合你,并且一定能弹好,如果因为自己主观的不喜欢而想调换,老师会极不情愿,甚至选一曲比老师布置的难许多曲子也只是枉费唇舌。

  记者:2010年,中俄各界,如政治、经济、文化、民间等交流活动不断增多。中俄友谊也日渐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与维护人类和平的纽带,在这种大环境下,对于自己的未来,你有怎样的计划和期待?

  王乐乐:对于自己的未来曾经有过很多期待,但是来到彼得堡,受到我的钢琴老师的影响之后,我立志成为一名——美丽钢琴老师!而且想法似乎从未这么坚定过,因为老师的弹奏太有魅力了,太迷人了,是一种极致的,高雅的视听享受。音乐是没有国界的,在跳动的音符和华美的乐章面前,我,只是个简单而快乐的孩子。特别是本月的27日,我们国家的“南京艺术团”受邀来彼得堡慰问演出,正是在我们学院的剧场表演,我因此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两国人民通过频繁的“艺术文化交流”而日益深厚的“国家情谊”。在这样好的氛围下,希望自己能够在大学期间继续“充电”,以多听音乐会,参加各种风格的“大师班”和暑假回家“带学生”的方式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提到自己的音乐素质,最迫近的梦想还是希望在大学期间能够举办一次自己的“独奏会”。希望自己能“一步一脚印”的稳步达到目标。最后也希望所有在俄的留学生能够梦想成真,加油!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