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贷款共同还贷 旅西华人新同居时代方兴未艾(2)——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
    共同贷款共同还贷 旅西华人新同居时代方兴未艾(2)
2010年04月16日 11:23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表评论  【字体:↑大 ↓小

  据记者了解,联合购房者之间的关系多是伴侣或亲朋好友。他们发挥着集体主义的优势,在贷到款后,共同居住在属于这个“小集团”的房子里。既然,这样与“完全拥有属于一个自己的家”还有一段距离,但至少每月的按揭支出换来实实在在的产业。因为购房既消费行为,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投资。随着房产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房价的波动为投机者提供了赚取差价的空间。而一般的购房者也可以在房价上涨的大趋势下获利。另外,购买房屋之后,自己有了稳定的栖身之所,因此无需再为支付每月价格不菲的房租而心疼,且生活更为自由。

  而同住在一起的不同家庭,由于共同承担了偿还购房债务的义务与压力,因此大家在住所里拥有平等的地位。这比与陌生人合租更为安全、惬意。事实上,集体供房只是到达“自有房”的一个过渡阶段。他们在这个“集体宿舍”里也许会住上几年,十几年,在这期间逐步积累储蓄,当能够独立购房的时候,他们就会离开这个过渡集体房。当然,作为房屋产权的所有者,他们也是“集体房”涨价的共同受益人。

  对于那些提前搬出集体房的人,他们可以出租自己的那部分房产,这样既保住了产业,而收取租金也是一个收益过程。或者是大家都有了各自新的住所之后,将整套公寓出租或出售,大家共同获取收益,这样的方式与租房时,不仅要交租金,而且不能享受房屋产权比起来,显然要更加聪明,也能获得实惠。

  不过难就难在找到合适的合伙购房人。买房和贷款都是大事情,只能找信得过的人搭伙。而且因为要同住,要找到一处各方面都令大家满意的房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大家上班地点相差甚远,购房意向区域凑不到一块儿或对住房条件要求不一,就算是亲兄弟也不能够“团购”,即使好不容易凑到一块儿了,如何分配一套住房也是麻烦事情。

  来自中国沈阳的张阳一年前就有了合伙购房的打算。但是寻找合适的出资伙伴却是一件头疼的事情,要么各自的购房意向不一样,要么对房间分配持不同意见,或者在工作变动时打乱了购房计划。因此至今他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他说,有些人并没有考虑到这是个集体投资项目,需要共同努力与相互让步,而是想以三分之一的价格享受一个人住大房子的舒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不过他并没有放弃希望。“我知道很多人合住在一起肯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不过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尽管不是完全属于自己、需要和他人分享,也让我充满幻想。我还要继续在亲朋好友中寻找能够和我一起买房的人。”

  来自福建福清的何琪运气还不错,他和新婚妻子,和自己的弟弟、弟媳共同贷款购买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两对夫妇各占用一间卧室,剩下的一间拿来出租,每个月有两百多欧元的租金收入。他们对于现状很满意,表示在很长时间里不会打算另外买房子单独住。“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住在一起大家都很开心。而且我们每个月是在为自己的房子付钱,而不是为别人的房子掏钱。我们两家人共同承担月供,这也减轻了各自的负担。如果今后有小孩了,我们可以对房间布局进行调整,比如把客厅隔断,这样就多出一个房间,所以也不是问题。”看来,他已经对将来做好了充分打算。

  联合贷款购房,可以说是旅西华人们是不得已想出的法子,是严峻的住房环境下的产物。它的思想类似于股份公司,共同出资,共同受益,当然,也是“团结就是力量”这一思想的灵活运用。我把它看作是现实和理想之间的一种折衷方式,有“屋”是有“家”梦想的缩小版,先有“室”,再有“家”,很实际,很经济,还有不错的投资回报。

  从银行方面来说,不同银行对联合贷款的方式持不同态度。不少银行接受这样的贷款申请,但也有些银行,比如着名的Santander银行,明文规定不接受三人以上的贷款申请。他们的理由是,共同贷款人过多,对双方都没有好处。他们也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共同贷款人越多,说明单独支付能力越低,而且责任人越多变数也就越大,也就越难以控制,因此提高了还贷风险系数。

  不管怎样,共同贷款、共同还贷的新同居时代方兴未艾,它是共同支付房租的旧同居时代的“升级版”,也许将成为越来越多外来移民购房者,但又无力独自承担房屋贷款的无房户们的一个不错选择。(宸驰)

    ----- 精选 -----
商讯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