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翻译家赵德明:本届文学诺奖得主的中文译者——中新网
本页位置: 首页新闻中心留学生活

海归翻译家赵德明:本届文学诺奖得主的中文译者

2010年10月15日 09:44 来源:大众日报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点击查看其它图片】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今年诺贝尔文学奖。大量中国读者觉得略萨得奖是实至名归。而中国翻译界结缘略萨,还得从31年前说起。其中,有一个人绕不过去,他就是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博导赵德明 。10月9日上午,在青岛大学,赵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白发,微胖,中等个。赵德明先生微笑着站在我们面前,没有一点洋派头。说话机智,风趣,幽默,爽朗的笑声时常盈满客厅,飞出窗外。采访是在一阵阵电话铃声中进行的,电话内容,都是跟略萨有关的,每接一个,赵先生都要说:“ 对不起,对不起。 ”来电话的,有广州、深圳、乌鲁木齐的记者,有翻译同行,还有青年作家等。赵先生接受我们采访前后六个多小时,71 岁的老人,有这样好的精神头儿,真让人羡慕。

  为什么结缘晚了20多年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其实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成名,我们介绍晚了20多年。”赵德明说。 1978 年、 1979年北京大学聘请秘鲁专家米盖尔·安赫尔当外教,老人将近70岁,据他自己说,是略萨的远亲。身边带来略萨的两本书《城市与狗》和《大教堂的谈话》。老先生让赵德明先看《城市与狗》,因为这是略萨的成名作,1961年正式出版。“我感到很意外,从1964年到1966年,我在智利留学,知道何塞·多诺索等拉美文学主将,可没有接触过略萨的作品。”

  原来,《城市与狗》是在西班牙出版的,秘鲁当时是军政府统治,对略萨的书很反感,这本书写的是少年军校生活,骨子里是反独裁的,“城市”是秘鲁社会,“狗”是军校学员,年轻学生阿尔贝托愤怒于上流社会的败坏,更为底层的困苦伤心,为了捍卫个人尊严,他躲进文学的世界,以文学筑造堤坝,抵抗“城市”的喧嚣和“狗”的狂吠。略萨的文学创作理念,就是文学是一团火,用这团火去烧毁丑恶的社会现象。秘鲁军政府在一所少年军校举行了一个焚书仪式,将1000 册《城市与狗》当众烧毁,并痛斥略萨是卖国贼。书从此就在秘鲁、智利等拉美国家遭禁。

  赵德明当时看不到书,原因如此。还有,即使当时能看到,我们国内的“文革”一爆发,也就无法翻译了。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这个缘,才算真正结起来。

  赵德明在米盖尔·安赫尔指导下看完了《城市与狗》,感觉很好。就写了一万多字的一篇随笔《试论巴尔加斯·略萨的文学创作道路》。事有凑巧,1979年中国西班牙、葡萄牙、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在南京大学成立,赵德明带着这篇文章与会。会上有两个重点发言,一个他关于略萨的发言,一个是关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与会专家异口同声,认为拉美这样优秀的作家该介绍。

  上海《外国文艺》杂志编辑戴际安拿去了赵德明的稿子,压缩到两千字,发表在《外国文艺》1979年第6期上。

  略萨的译名得到认可

  我们找到了31 年前出版的《外国文艺》,封底还标着“内部发行”字样。文章题目是《秘鲁作家略萨及其作品》,署名是“ 绍天”。记者问:用笔名是不是有顾虑?赵德明哈哈笑了,说:“没有……太多考虑,‘绍天’是我父亲按辈分给我起的名字。”

  说到名字,赵德明顺便讲起略萨的译名,当时仔细斟酌,最终翻译成“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这个翻译在中国西班牙、 葡萄牙、 拉丁美洲文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得到专家认可,后来就成为统一的译法,沿用至今。就连祖国宝岛台湾使用的翻译文本,也是用的赵德明他们翻译的本子,名字自然也是“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这里面还有个小插曲。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个介绍人也是我。我更喜欢这本书。大概是1979年前后,在墨西哥留学的李晓笛带回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我看后,写了个报告给人民文学出版社,想翻译,这时上海方面也有个想翻译《百年孤独》的报告,人民文学出版社就让给了上海译文出版社。我改翻译《城市与狗》。”赵德明认为,略萨的创作实力远胜于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出来后,创作是向下走的,而略萨则是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势头,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代表作:《城市与狗》,中期代表作:《世纪末日之战》,晚期代表作:《天堂在另一个街角》。

  对略萨的创作谈《谎言中的真实》,赵德明情有独钟,他能对有些精彩的片段顺口就说出来,比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对阅读加尔西拉索、彼特拉克、贡戈拉、波德莱尔作品的男女,比起另外一对不识字、被电视节目麻醉得半傻的男女,要爱得深刻,享受爱的质量要高得多。” 比如,略萨借用博尔赫斯来阐释自己对文学的看法:文学有什么用处啊?他(博尔赫斯)很生气,认为这是个愚蠢的问题,便回答说:“没有人会问:金丝雀的叫声或者日落的彩霞有什么用处?”

  少了个总统,留下一个优秀作家

  赵德明跟略萨有两面之缘。第一面是1994年7月12日晚,在北京王府饭店。

  略萨那次来北京,纯粹是以一个游客身份,就是想领略一下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

  “他对中国作家很熟悉,鲁迅、巴金等作家的作品都读过。他甚至还为王蒙鸣不平,王蒙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坚硬的稀粥》,受到不公正的批评,王蒙要打官司。略萨呢,就曾写文章支持王蒙,观点是,不能把文学创作硬往政治上靠。”赵德明说,“他当时正准备去长城,就让他夫人去招呼全家打点行装,而他自己则不急不忙地跟我和尹承东聊天,还接过我手中的《水中鱼》原文,仔细查出印刷错误,一一改正。”

  1995年,赵德明应邀到西班牙穆尔西亚市大学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被安排在千人大会上作了一个专题报告,题目叫《略萨在中国》。“当时略萨就在台下听我的演讲,他面带微笑,认真聆听。我当时用西班牙文说:‘如果1990年巴尔加斯·略萨在总统选举中获胜,世界肯定会少一位优秀作家,幸亏选举失败,才保留了一位优秀的作家’。当时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专家的共鸣,略萨听完,微笑着点了点头。”

  那次,因与略萨同住一个酒店,赵德明和略萨一起共进早餐、 聊天。略萨告诉赵德明,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很紧张。他1936年3月28日出生于秘鲁亚雷基帕市的外祖父家,父亲在其还在母腹中就离家出走了。等他长到10岁,父亲突然出现了。母亲和外祖父全家对略萨的溺爱与父亲的粗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出路何在?他选择了读书,开始凭借想象和做梦生活。从某种程度上,是父亲逼迫他走上了文学道路。

  “我这是回到老家了”

  赵德明祖籍山东莒南。他曾祖领着家人闯关东途中,滞留在河北的昌黎县,就在那里定居生活。后来,他父亲为实现祖宗闯关东的夙愿,专门到沈阳谋生。九一八事变后,跑回北京。

  1939年出生在北京的赵德明,有着山东人的豪爽,说话直来直去。他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流淌在血液深处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这就是文化基因的作用。

  赵德明1959年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除了短暂到巴西等地讲学外,把大半生全部献给了北大和介绍拉美文学事业。退休后,他到日照北大教授花园买了房子,有山有海有书,赵德明特别满足。好多作品,都是在日照翻译出来的。“我这是回到老家了。”

  “因为我是搞外国文学的,日照有一批作家是搞创作的,听说我去了以后,日照的作协主席赵德发特别热情。他专门查了族谱,说我叫赵德明,他叫赵德发,我就是他三哥了。哈哈。我们真的是以文会友,在他的带动下,作协和文联的朋友就在我家里搞了四五次活动,算是沙龙吧。我的房子157平米,20个人坐的座椅,我都准备好了。”

  现在,赵德明又受聘青岛大学,教授文学课和翻译课。“为什么要受聘青岛?环境不错,另外一个原因,我更感兴趣的是,我想看看山东的80后90后们是怎么学西语的?”

  赵德明目前正在紧张翻译智利作家罗贝托·波罗尼奥的长篇巨著《2666》,这部书被西方学者誉为超过《 百年孤独》的伟大作品,赵德明说:“ 我一辈子翻译拉美作品,《2666》给我的震撼力太强烈了,简直让我目瞪口呆。这是一部洋《清明上河图》,作者没等到书出版,就去世了,不到50岁,是活活累死的。原著是1141页,目前已经翻译了1/5。我这次翻译,就是要先体会了作者的风格,自己消化了,然后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尽量在翻译过程中,让语言美感丢失得少些,再少些……”(于晓波 逄春阶)

参与互动(0)
【编辑:朱峰】
    ----- 留学生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
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视频图片2010}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